回憶我的童年,別說初中了,就是小學,也不是一些人說的老師不管,每天玩耍和沒有家庭作業的情況。我上小學的時候,是1995年到2000年,學??荚嚦煽円琶P系到對老師的考評,多數老師還是抓得比較緊。
那時的老師,雖然普遍文化程度低,有許多老師是臨時的代課老師,還有一些是代課教師轉正,但他們教學多數認真,這一半是因為工作,另一半就是希望娃娃們走出大山,將來有更好生活的樸素愿望。
那時老師上課要么滿堂灌,學生能記住就記住,聽不懂、記不下也沒辦法;要么不怎么講。
比如語文課上主要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詞語解釋等,再讓學生把這些東西都背會。當然,生字詞是要寫會的,作文也是要寫的。
數學老師在講解例題后,就只管讓做練習,再針對練習題講解,然后再做練習。音樂、體育、美術等,有些不具備條件的鄉村小學根本不開,而開設的,也因為老師嚴重欠缺和專業不對口,教學自然談不上正規,但當時也沒有現在這么多的檢查和規定,老師想怎么上就怎么上,只要讓學生開心就好。比如上體育,我們滾鐵環,賽跑,自由玩耍,或者老師帶我們出去到小河邊玩一圈等都可以。
美術課我很少上過,但音樂卻有印象,幾個年級的學生集中在一個教室,老師帶著大家唱一句,我們學唱一句。奇怪的是,那時學的歌曲,比如《學習雷鋒好榜樣》《趕海的小姑娘》《每當我走過老師的窗前》《賣報歌》......現在回想起來卻那樣熟悉和親切,而且還能很流暢地唱下來。
那時我們每天的作業,其實并不比現在少。比如語文,要背誦的課文很多,有些要求嚴的老師,每篇課文都要背誦,還有我前面說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詞語解釋等,曾記得有個同伴編了這樣一則順口溜:放屁放屁,有屁要放。響屁不臭,臭屁不響。這就是屁的中心思想,這就是屁的段落大意。大家聽了,相互傳誦,笑不???。
作業還有大楷和小楷,襯著描紅紙寫,每天一頁,寫得好的字,老師用紅圈圈出來,就算是獎勵。遺憾的是那時候不知道珍惜,要不留下一兩本打過紅圈的大楷本,豈不是一種別樣的回憶?
那時候的老師真嚴,背不會、算不出來、考不好,挨打挨罵是司空見慣的事,學生也怕老師,是那種骨子里的怕。當然,有些學生再怎么嚴,還是只能考幾十分,軟硬不吃,老師也沒辦法,但你若因此想放任自流,在學校搗亂,照樣受懲罰,根本不存在擔心你退學或者想不開,家長投訴的問題。
像我一樣的農村孩子,周末和每天放學回家除了寫作業,還要抽空幫家長干活,比如割麥子、給牲口割草、放羊、喂豬等,其實也不輕松。
不過,我們那時最大的幸福,就是自由。只要你做完作業,或者家長交代的活干完了,想去哪里就去哪里,如果不是很危險的地方,家長一般不攔著,也不會千叮嚀萬囑咐安全問題,更不會告誡“不要和陌生人說話,不要吃別人給的東西”這樣的話。
至于交通安全,家長基本不擔心,那時候鄉村里根本沒什么車,誰騎個摩托車,已經出盡風頭,偶爾鄉村的土路上塵土飛揚地開過來一輛干部的吉普車,會被當成稀罕看半天。
所以,我們下河摸魚,修“水壩”,捉青蛙,用泥巴做泥炮,在山上捉螞蚱,在懸崖上挖松鼠,在別人家樹上偷杏子,挖土豆烤土豆,捅馬蜂窩被蜇得鼻青眼腫,切斷竹竿做哨子,把塑料點著了融化在棍子一頭燒成個小球,再找個碗咣咣地敲著,模仿老和尚念經,至于用木頭做小車,用皮筋做彈弓,用竹竿和繩子做弓箭,沒有那時候的孩子不會的。
可以說,田野有多大,農村孩子的玩法就有多種,而且一年四季不重樣。無論你上山、下河、爬樹、鉆洞,今天和誰做朋友,明天又和誰打架臭了,只要不出事,家長都不怎么管。因為我們的家長,當初就是這樣過來的。
我們常被大人們稱為“害鬼”,經常被人家告到父母跟前接受教訓,但過后,害的照樣害,這都是孩子天性使然,并不是偷雞摸狗、蓄意報復的那種。
那時候父母的家教方式,也沒有現在這么多的花樣,不存在時不時和孩子交流,談心等,一切都那么隨意和簡單。
所以,對比我們當初的童年生活,我認為現在孩子缺少快樂的原因,并不全是因為學習壓力大,或許與以下有關:
一是空間不自由。水泥森林的城市環境,讓孩子往往除了學校就是家中,縱然空閑時玩耍,也不能盡情。雖然城市中也有很多公園和青少年娛樂場所,但人擠人,個人自由玩耍的空間少,遠遠比不上農村天高地闊、無拘無束的那種環境。
孩子出門去,家長也不放心交通安全和交友。孩子的活動空間,平時只能在小區的大院或者家中,許多設施,都是只能看不能碰的,除了騎車、打球、跳繩、捉迷藏等,沒有多少讓你自由發揮和創新的余地,一切是屬于你的,也是不屬于你的。至于節假日到了景區,也只能做看客,不能來一回真正意義上的回歸自然。
二是時間不自由。現在的孩子,除了做完學校的作業,家長又單獨報了很多輔導班,舞蹈、鋼琴、球類、書畫等等,不管孩子愛不愛,一句“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就代替了一切。導致許多孩子沒有多少自己支配的時間,只能按照家長的安排進行。
當孩子發呆、涂鴉、或者干一些看起來無意義的事情時,家長都會認為浪費時間,就是玩耍,家長也要讓玩一些“益智、人際交往”類有意義的游戲。這樣一來,雖然每個孩子都明白學習的意義,但長期處于被約束、被監督、被規劃的生活中后,感覺像被人操縱的木偶,自然不會快樂。
三、獲取信息太自由。水滿則溢,月滿則虧。網絡、手機等給孩子帶來的傷害是不容置疑的。當孩子看到低俗的表演能輕松賺錢,不努力能獲得不菲收入,以及一些無限誘惑的游戲,稀奇古怪的娛樂后,回過頭再看書本和學校生活,更覺無趣和害怕了,再加上學校不敢管、家長不會管,一些無良媒體的夸大和負面報道,更讓孩子覺得自己的快樂被剝奪,產生壓抑感和對抗感。對比我們那時候,沒有電影、手機、網絡等,大腦沒有被占據,反而更激發了我們自己開發游戲,尋找快樂的欲望。
時代不同了,我們的生活不可能再被現在的孩子復制,但在家庭教育更科學、更用心的前提下,家長是不是可以適當放放手,給孩子更多的時間和空間自由,讓孩子在親近自然、自我陶醉、自我規劃的“滿足”中,減少對手機等虛擬世界的迷戀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