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投無路,是臧健和決定賣水餃之初最現實的處境。
上世紀七十年代到香港后,臧健和獨自一人撫養兩個女兒,憑著500塊錢港幣,她買下了木頭車和包餃子的材料,開始在灣仔碼頭旁邊賣水餃。
當時,香港還沒開通地鐵,人們習慣坐輪渡上下班,碼頭是一個非常熱鬧的地方。正因如此,第一次決定推車出門時,臧健和心里充滿遲疑,不敢走得太快,也不敢抬起頭。
“硬生生地上灣仔碼頭,那條路很遠很長,自己就覺得怎么還是走不到。”她說。
煮水餃需要燒爐火,不熟悉生火的臧健和,甚至把自己的眉毛都燒到了。
臧健和曾在一檔節目上講述自己第一次在灣仔碼頭的小攤上生火的經歷
而這個細節,在4月30日剛上映的電影《水餃皇后》里得到了還原。
《水餃皇后》集齊了馬麗、惠英紅、朱亞文等大牌明星,暫列“五一檔”票房第一。一幕幕場景切換,不僅把上世紀八十年代前后的香港市井展現得淋漓盡致,更能讓觀眾一窺臧健和創業時的無奈、困窘與驚人的韌勁。
這部電影開拍前,導演劉偉強就曾說他跟臧健和算是有緣:“我小時候就住在銅鑼灣,有吃過她的水餃,除了回味水餃的味道,也很回味那個年代的環境。”
做餃子,并不難。
難的是,把餃子賣給最初連水餃是什么也不知道的香港人。
而當我們在電影院回顧一代傳奇女企業家的故事時,我們不僅看見,臧健和一步步把自己做的水餃,打造成了家喻戶曉的品牌“灣仔碼頭”,壯大成了一年賣出60億元的超級速凍王國,而且還看見了她的品格與智慧。
臧健和的故事,則遠比電影傳奇。
被丈夫拋棄后,做山東大女主
1977年,臧健和從老家山東南下,目的很簡單,找尋自己的丈夫。
她的丈夫是一位來自泰國的華僑醫生。1974年春天,丈夫收到泰國的來信,得知父親病逝,急需他回家料理后事。
本以為很快就能回來的丈夫,卻一去不復返,并且在三年間杳無音信,臧健和心急如焚,辭去工作,帶著女兒踏上了尋夫之路。
但是,尋夫以失敗而告終。丈夫拋棄了她和兩個女兒,另外組建了家庭。
盡管婆家愿意收留臧健和母女,但臧健和必須接受丈夫的另一個妻子和兒子。
不愿屈就的臧健和,流落在中轉地香港。沒有別的親人托付,也沒有當地身份,她帶著兩個女兒住進了銅鑼灣電車廠附近的一間舊樓。
她一天打三份工,希望能承擔得起200塊的房租。而房子只有4平方米。
一次,她在茶樓里摔倒受傷了,有朋友偶然間告訴她:“你包的餃子真好吃。”
餃子作為北方的傳統食物,在山東,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包,臧健和沒想到,這門手藝也能成為她的生活來源。
絕望之下,臧健和當上了一名“走鬼”。在粵語里,走鬼是指無證經營的路邊攤販。在很長一段時間里,走鬼是香港街頭的特色。
作為一名“新走鬼”,臧健和湊齊了擺攤要用的材料,選了最靠近自己的碼頭,鼓足勇氣,向路人叫賣。
一開始,她抹不開面子,“想不到自己怎么會淪落到這樣”。但是,這次擺攤再不成功,她已經沒有別的路了。
幸運的是,第一輪來吃飯的5位年輕人,很快地就告訴她那番熟悉的評價:“好好吃!”
她賣的餃子肉多、餡足,口碑很快傳開,來吃餃子的食客越來越多,臧健和一天要工作16個小時,創下過6小時賣出1000份餃子的紀錄。
對日夜忙碌的她來說,碼頭里最可靠的是一根粗壯的柱子。忙累了,能在上面靠一下,“我們結成了很好很好的朋友”。
擺攤之余,臧健和很懂得維護鄰里關系。碼頭的水手和司機來吃餃子,她不收錢,“在我們老家,煮了餃子就是會分給鄰居吃的”。
后來,如果有司機看到管理小販的警察即將經過,都會提前大聲告訴她,“走鬼啊”,她就知道,要準備提前開溜。
在早期創業的過程里,臧健和直爽、直接的性格特質逐漸顯現。同時,她有著強烈的“只靠自己”的堅定意志,并不愿意別人為了可憐她而給她幫助。
后來,在一本回憶臧健和的書籍里寫道,她先后兩次拒絕了別人的賠償金和政府救援金。
賣水餃前,她在酒樓做雜工時,不小心被撞倒在地,查出了腰骨骨裂的情況。由于老板不肯賠償,她起訴到法院,獲得3萬元的賠償和4500元的工資。
雖然工傷獲得了法院的支持,但臧健和只收下了工資部分,剩下的錢沒有拿走。“我自己感覺,他(酒樓老板)一定不服,我真的拿了他三萬塊,可能他這一輩子要告訴別人這女人騙了他三萬塊錢。”
同時,社會福利署也曾告知她,他們家有資格申請政府援助金,每個月有幾千塊錢的補助。但是,她同樣拒絕了,理由是,孩子會因為成長在一個領援助金的家庭而自卑。
回過頭來看,這樣嚴苛的自我要求讓臧健和的生活增加了很多難關,但是她坦然接受并且跨了過去。
1985年,在日本百貨公司的合作下,把生意做得逐漸紅火的臧健和正式成立公司,建立了灣仔碼頭的第一間工廠。
到了這個時候,臧健和開始思考,下一步,企業要往哪里走?
聯手國際巨頭
國際企業的加入,加速了臧健和的商業化進程。
比如,灣仔碼頭的產品線變得漸漸豐富起來,從現煮水餃擴展到冷凍水餃、手工餛飩、湯圓等。
同時,這也是灣仔碼頭擴大市場的道路上,最重要的一步。
通過渠道,灣仔碼頭鋪向了香港30多家連鎖超市。到了1983年,灣仔碼頭水餃已經成為香港冷凍食品龍頭,占據本地大部分的新鮮水餃市場和30%的冷凍餃子市場。
臧健和在選擇合作伙伴時比較謹慎。在和日本百貨公司確定合作模式時,雙方就曾進行多次協商。譬如,百貨方提出,把水餃換成日本的商標,臧健和回絕了這樣的想法。她的觀念很樸素:如果我的技術被學走了,那我的保障也就沒有了。后來,對方看到灣仔碼頭的客戶數量確實龐大,不得不妥協。
在香港市場立足已穩后,美國的食品巨頭品食樂(Pillsbury)拋出了橄欖枝,他們瞄準了美國以外的第二大市場——中國,希望入股灣仔碼頭。2001年,通用磨坊(General Mills)收購品食樂,成為灣仔碼頭的母公司。
讓臧健和選擇美國企業的原因,是她在美國親眼看到了一套現代化的生產技術。工廠里,研發部門的規模甚至大于一些香港企業的工廠,而且對方向其承諾,能付出6400萬美元的研發費用。這是她在香港沒見到過的生產系統和經營理念。
從特定的時間節點來看,限制餃子全國范圍運輸的關鍵是冷鏈系統。速凍餃子在2000年以前還沒有真正流行,當時,三全品牌的代理商在北京促銷時就發現,“(雖然)一開始人們都躲得遠遠的,但很快大家就接受了速凍餃子。其實,真正的瓶頸不是消費者的需求不夠,而是冷藏存儲和配送能力不夠”。
20年前,中國的冷鏈水平還相對較低。哈根達斯也是通用磨坊旗下的品牌,其入駐中國市場之初就提及,“許多冷凍車為了節省成本,中途就拔掉電源,蓋個大棉被保持溫度,而這是運輸哈根達斯時最不能發生的事情”。沒有了足夠低的溫度,冰淇淋的風味就會喪失,冷凍食品也是同理。
美國食品巨頭的優勢在于資金充足,在入股灣仔碼頭以后,他們通過向超市贈送冷柜的方式鋪開了灣仔碼頭品牌,主打的是“高檔”“優質”。
臧健和在參觀完美國工廠后,了解到比她所想象的更先進的工業體系,感慨道:“原來我是井底之蛙,坐在小井里沾沾自喜,以為做出了好產品,卻沒看到世界食品業的高科技管理、高科技機械,可以讓產品更加精益求精。”
可以說,臧健和的“商業經”是由兩條腿走路。
一條腿,從決心擴大規模至今,臧健和對灣仔碼頭的設想一直很明確,那就是在速凍食品行業的深耕。
另一條腿,國際企業的參與,則臧健和為了打開了技術大門,隨后,灣仔碼頭開始占據上海、廣州等內地市場,并且走出國門,研發出美國口味的炒飯和炒面系列。
一代傳奇,讓人感懷
今天,還會再出現臧健和一樣的傳奇人物嗎?《水餃皇后》的電影上映后,人們不免會有這樣的疑問。
時移世易,餐飲行業的創業難度已經遠超當時。2018年,美團點評的統計數據顯示,國內餐廳平均壽命為508天,也就是1年半左右的時間。在這種競爭強度下,還想從“走鬼”起家創業,恐怕從擺攤之初就難逃競爭對手的壓力。
同時,臧健和的堅忍、細致和決斷力,也是超出常人的。
事實上,在她決定擺攤賣水餃之前,已經查出了嚴重的糖尿病,但她也沒有停止每天十多個小時的工作。
從山東到香港,從護工到單身母親,臧健和一路受到的冷眼、嘲諷和漠視,旁人難以想象。
1996年,TVB推出了以她為原型的電視劇《水餃皇后》,其中,飾演女主角的演員陳松伶向臧健和了解了很多經歷。后來,陳松伶向媒體回憶說,“雖然過去了很多年,但臧姑娘講到自己以前的事情時還是會流眼淚,可想而知她心底壓著多少的苦難”。
有人說,中國的地域小吃還有很多,比如燒餅、春卷、腸粉、小籠包等等,它們的受眾范圍也跟水餃一樣龐大,但再出一個“灣仔碼頭”依然不易。
對此,臧健和曾經談過自己的理解:“很多小吃是國營食品店的產物,不少員工甚至是管理層都是為了工作而工作,從來沒有把它當成自己的產品來做,自然難以成功。我有時候都覺得,如果我沒有去香港,而是一直在山東,恐怕就不會有灣仔碼頭了。”
不在絕境里逼自己一把,就很難誕生一個偉大的品牌。
在偶然因素以外,我們也應當看到,臧健和身上擁有著很多樸素的為商之道。
首先是重視顧客的意見與反饋,她堅持在包裝里留下電話和地址。“電話是我跟顧客溝通的唯一渠道,灣仔碼頭有今天全靠顧客們的意見和提醒。”
有一次,有顧客反映,在商品里吃出了面粉袋的線頭,并毫不留情地寫信給灣仔碼頭,“不知道你的餃子什么時候長線了,下次要再長針就麻煩了”。
隨后,灣仔碼頭的工序進行了調整,面粉不能開袋就用,應該先過一遍篩子,保證面粉的品質。
其次,臧健和以對原料要求高而聞名。
她對餃子餡里肉和菜的切割要求都有規范,比如,灣仔碼頭剛進臺灣市場時,工廠的師傅不習慣把高麗菜切得太厚,因為,臺灣人家里包餃子時都習慣把菜切得很碎。但臧健和堅持,讓菜葉切得足夠寬,才能保留汁水和口感。
很快,灣仔碼頭風靡臺灣。
對同行來說,灣仔碼頭豎起了一面旗幟。
思念食品CEO王鵬曾對媒體表示,灣仔碼頭對國內速凍食品企業來說是前輩和先行者。1990年代,灣仔碼頭進入內地后,加速了同行們的自我發展和創新意識。
六年前,因長期受到糖尿病等病痛的困擾,臧健和于香港養和醫院離世。
“水餃皇后”“臧姑娘”“山東姑娘”……外界給予了她很多的稱號,還有人說,她比肩靠一瓶辣椒醬起家的老干媽。但臧健和最引以為豪的,應該是“媽媽”的身份。
命運的漩渦,曾經把她卷進無望的困境里,但她卻靠著敢闖敢干,在異鄉闖出了名頭,為兩個女兒撐起開闊的天地。
【來源】鹽財經
【作者】莫奈
【編輯】何子維
免責聲明(上下滑動查看全部)
任何在本文出現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個股、評論、預測、圖表、指標、理論、任何形式的表述等)均只作為參考,投資人須對任何自主決定的投資行為負責。另,本文中的任何觀點、分析及預測不構成對閱讀者任何形式的投資建議,亦不對因使用本文內容所引發的直接或間接損失負任何責任。投資有風險,過往業績不預示未來表現。財經早餐力求文章所載內容及觀點客觀公正,但不保證其準確性、完整性、及時性等。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