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是個吉利的數字,1922年中國政府收回青島主權以后,于1923年,在清除日占時期舊名稱的同時,膠澳商埠督辦公署曾以數字排序的方式,命名了青島第一至第六等六座公園,以及第一到第六等六處海水浴場。
六大公園,主要是以數字排序的公園,并不是按面積和規模來定的。而且這六個公園之前一直沒有過我國自己命名的名字,均是德占及后期日占時期起的名字,這也是不同于其他公園的主要地方。
今天就說說這幾個老公園,如今除了中山公園(第一公園)、老舍公園(第六公園),以及面目全非的上海路勞動廣場(第三公園)之外,其他均已消失。
下面讓我們隨著史料及老照片,一起尋蹤回望,歷史上青島的六大公園。
第一公園,百年櫻花依舊燦爛
德國人在中山公園種植櫻花樹
1897年德國侵占青島后,于1901年在太平山造林,1904年強遷會前村,開始建設植物試驗場,廣植森林、培養花木,引種國內外各種花草植物,從日本引種部分櫻花,并試植成功,這里逐步形成以樹木、果園、花木為主的大型公園,稱“森林公園”,以樹木蔥蘢、植物繁茂而得名。
日占青島時期公園櫻花綻放
1914年日本戰勝德國侵占青島,將這里改稱“旭公園”。繼續補種植物,并增植櫻花,逐步形成一條櫻花大路。青島人稱其為櫻花公園。同期,又在林地西南側建起動物籠舍,養有熊、鶴、鴨等動物。
1922年中國收回青島主權后,次年改名為第一公園,增建動物園,并開始進行規劃建設,在公園西部造人工湖,建木曲橋和湖心亭,稱“小西湖”。又在公園內修道路,辟花圃,鋪草坪,建花壇,并建造小型噴水池。
1929年,為了紀念孫中山先生的功績,將本市的山東路改名為中山路,第一公園改名為中山公園。它也是六大數字排序公園里最早消失的數字。
這座有著一百余年歷史的公園,承載著太多青島人美好的回憶。作為青島地標式風景點,她見證了青島的歷史變遷,也承載了無數島城市民難忘的情懷記憶。
神秘的第二公園
1906年,德國炮兵管理部門在小鮑島山間(現貯水山以南)的谷地建設了一棟大樓、兩個倉庫、槍支工廠及附屬設施,建筑物和鐵路工程爆破產生的石材被用于建造山谷儲水池和水庫。另外,在周邊第一年種植刺槐26400株,第二年種植黑松78000株及數萬株闊葉樹和櫻花等多種觀賞樹木。在山的東北設立了營地,為了士兵休息、娛樂而構筑了一處公園。
1914年公園局部
園內種植多種樹木,綠樹成蔭,有小溪和亭子,配有鐵架木質長條座椅,初時是專供德國侵略軍操練后的休息場所。 但是在 德占時期,公園沒有正式的名稱,當地百姓 稱為“兵營公園”。
1914年,日本戰勝德國第一次侵占青島后,在貯水山修建日本神社,神社東南側的這處無名公園被命名為“若鶴公園”。1922年中國政府收回青島主權后,將公園重新排列,這里被命名為第二公園。
貯水山東南側,就是已消失的第二公園(張建華攝)
1938年1月,日本二次侵占青島后,這里再次被日軍占據,成為一處露天倉庫,公園逐遭廢棄。1949年6月2日解放后,這里逐漸變成了一片居民區,它的大體位置是在貯水山后山登州路中段體育場的區域。這是六大數字排序公園里,繼第四公園之后,第二座整體消失的公園。
第三公園,她的舊影如此美麗
1897年德國侵占青島時,第三公園一帶叫大鮑島東山。1914年日本侵占青島后,日本僑民激增,這一帶區域成為日本新移民聚集區。日本人把這片新建的居民區,稱之為“新町”,“町”是日本詞語,相當于“街區”之意。在大鮑島東山依其地勢修建了一處公園,供日本僑民觀賞游玩,名叫新町公園,也叫新市區公園。
公園初建伊始,園內栽花種樹,開挖池塘、建人工湖一處,園內設置湖塘、亭閣、小橋、曲徑、回廊、石桌石凳等各色景觀,同時種植了大量的花卉樹木等。后經不斷擴建改造,公園影響力逐漸擴大。
1934年,青島工務局開始對公園進行大規模改造,增建了運動場、足球場階梯式看臺和水池等。
1950年,為迎接青島市第一屆工代會召開,在第三公園建立了青島市工人俱樂部。1951年,將原膠澳鹽務管理處和其禮堂改為工人劇場,第三公園重修改為工人體育場。這里也成為了當時市北區,尤其是老城區文化、娛樂和大型集會、體育比賽等活動的中心。
如今的第三公園小廣場(吳正中攝影)
近些年經多次改造,已被肢解破壞嚴重的第三公園,本著“自然、生態、主題”的設計理念,在保留剩余場地結構的基礎上,以增加植被,修建健身路徑與設施、休閑空間、景觀廊架等,已變成了新的主題公園,也成為了周圍居民休閑健身的“圣地”。
第四公園,數字排序最早消失的公園
1897年德占青島后,德國人利用青島的地形特點,在許多空地上營造公園綠地。這些公共綠地中,較大的就有今中山路與肥城路街角的城市公園。
德占時期,中山路、河南路與肥城路交界,規劃中的公園。
公園始建于1901年,位于今中山路、曲阜路、河南路、肥城路之間街心。公園最初的目的,一部分是為了培養幼苗而建,后來隨著陸續增建,綠植逐年增加,成為一處城市園林。
日占時期的深山公園
1914年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島后,將河南路改稱為“深山町”,城市公園被命名為“深山公園”,在園內增建兒童游樂場,加設涼亭、秋千等設施,此時,公園的特征已較為明顯。
日占時期,中山路與肥城路路口,右側為深山公園。
1922年青島主權回歸后,改稱為青島第四公園,園內繼續保持了增植的狀態。1929年,國民政府接管青島后,為了紀念孫中山先生的功績,將山東路改名為中山路。為使中山路成為一條新的商業金融街道,1932年,決定將位于中山路的第四公園土地辟為商業開發區域。1934年后,這里很快成為一片龐大的銀行建筑群。
新建成不久的銀行建筑群
第四公園拆除后,市政府于1933年在太平角一路東南沿海新辟公園,占地面積1500平方米,抵補第四公園,后面積逐漸擴大,這就是如今的太平角公園。而當年繁華中山路上的第四公園則徹底消失。這也是六大數字排序公園最早整體消失的公園。
第五公園,隨火車站改造而消失
1914年,日本戰勝德國第一次侵占青島后,在青島火車站前建設小型園林一處,面積992平方,時稱站前廣場。其后,為紀念日德青島之戰中參戰并取得顯著戰績的千葉聯隊,日占當局以這支部隊名字命名為“千葉公園”。
日占時期的“千葉公園”
初建時的公園,利用德占時期所規劃建造的綠地所擴建而成,公園中心位置設立紀念碑一座。初建時僅有少部分花木,圍有石柱欄桿,日本本土景觀特征較為明顯。
1922年中國政府收回青島以后,將“千葉公園”改稱為第五公園。園內增設翹翹板、滑梯等兒童游樂設施,增加了長條木椅,供市民、乘客及來往游客休憩。
1940年,青島火車站前的第五公園。
1938年1月,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島后,市區各公園普遍遭到破壞。因面積較小,園內無顯著標志,又因與日本人關聯牽扯,第五公園可以說損失最小,得以幸免。
上世紀80年代的青島火車站前,還是樹木繁茂。
再次改造后的青島火車站及站前廣場
1991年隨著火車站第一次大規模改造的開始,公園也被徹底破壞了,原來的位置成了開闊的站前廣場,曾經的第五公園隨之永遠消失。這是六大數字排序公園里,最后一座整體消失的公園。
第六公園,“大花溝”的百年變遷
第六公園原來是觀海山通往青島灣的一條自然沖溝,北高南低。據史料記載,德占青島后,1911年12月,膠澳總督府建設局提案,在坡上種樹綠化,用建筑廢棄物填筑溝壑,將沖溝進行平整后,遍植草木,1913年建成了這處大型綠地,命名為“阿爾貝特公園”。
德占時期的阿爾貝特公園
這里舊時曾遍地薔薇花,春夏時節鮮花盛開,老百姓俗稱之為“大花溝”,這個名字也延續至今。
1914年,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島后,將“阿爾貝特街”更名為“大村町”,“阿爾貝特公園”改稱“大村公園”。
1922年中國政府收回青島主權以后,1923年將"大村町"更名為安徽路,公園改稱第六公園,繼續增植花木,園區逐漸擴大。
1938年1月,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島后,青島的公園多被占用或破壞毀棄,第六公園也被日軍用來停放軍需設備。1945年抗戰勝利后,市政當局開始重修公園,填溝平地,此時的整體路面已基本持平。園內補種了懸鈴木、銀杏、梧桐及花灌木等,公園再次恢復,但已難現舊日的美景,至解放戰爭期間又陷入了一段荒廢期。
1949年6月2日青島解放后,這里被規劃成了一個大型的街心公園,稱安徽路游園,不過市民還是習慣稱呼這里“大花溝”或是第六公園。此時,園內路面繼續 平整后, 補種了雪松、櫻花、紫薇等花樹,增建了月季花壇。建設了兒童活動區,其中的秋千、滑梯、蹺蹺板、大沙坑等,頗受少年兒童的喜愛,這里再次成了市民休閑娛樂的好地方。
1989年,安徽路公園的“換房大集”。 (王群攝影)
文革時期,因無人管理,園區綠地再遭破壞。到了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后,這里陸續曾為郵票收藏的民間市場、換房大集等,至90年代隨著臨街農貿市場及早市的影響,公園已逐漸失去了意義。后經市南區政府組織力量清理整頓,公園方逐漸恢復。
1999年,市南區政府對安徽路公園再次進行投資改造。2000年7月8日,老舍公園落成暨老舍先生塑像揭幕儀式在此舉行。公園又有了新的名字,老舍公園。
青島歷史上有過按照數字排序的六大公園,隨著歲月變遷以及島城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它們當中有尚存的、有改建的、有消失的,有的或許老青島人也不知道在哪。那些曾經承載回憶的公園,成為城市歷史發展中的一段記憶。
青島城市檔案論壇公眾號、青島城市記憶頭條號編輯整理發布,轉載請注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