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游新聞針對廣西河池市鳳山世界地質公園江洲長廊鐘乳石被刻“到此一游”一事進行了報道。
4月29日,有網友發帖爆料稱,這座發育于二迭系可溶巖地層中的“世界第一長洞”目前已禁止進入。4月30日,鳳山縣自然資源局和公園管委會回應上游新聞記者稱,消息屬實,此舉是為保護鐘乳石洞穴。管委會工作人員透露,刻字人員仍在查找中,目前案件已移交給執法部門處理。
這個被稱為“世界第一長洞”的自然奇觀,在人類文明尺度下需百萬年才能形成的鐘乳石表面,被幾秒鐘的機械刻劃永久毀容。這場自然與文明的暴力對話,再次將"到此一游"的國民劣習推向輿論場中心。
從長城墻磚到敦煌壁畫,從西湖柳樹到黃山松柏,“到此一游”的刻痕如同文明肌體上的疤痕,在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大地上肆意蔓延。刻字者用刀刃代替筆墨,將自然遺產轉化為個人的留言板,完成了一場荒誕的文明降維。
這種刻字留名的陋習可追溯至古代文人題壁傳統,但已異化為現代版的“ vandalism”(破壞公物行為)。2013年,埃及盧克索神廟驚現"丁錦昊到此一游"的中文涂鴉;2018年,四川黃龍景區鈣化池被游客踩出數萬個腳印;2020年,八達嶺長城恢復開放首日就出現新刻字。如今鳳山鐘乳石事件再次證明,這種野蠻行徑從未消失。
這種文化暴力折射出集體無意識的認知錯位,在故宮銅缸刻字的游客,在峨眉山舍身崖留名的驢友,他們的行為邏輯共享著相同的文化基因,將公共空間視為可任意支配的私人領地。這種認知源自封建社會“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皇權思維殘余,又在現代消費主義“我消費故我存在”的異化中發酵。當旅游變成打卡競賽,文化朝圣異化為占有宣言,世界遺產便淪為自我標榜的背景板。
鐘乳石的形成需要數萬年,破壞卻只需幾秒鐘。鳳山溶洞被刻字后,當地不得不封閉這一地質奇觀,讓所有游客為個別人的無知買單。這種行為背后暴露的是三重文明缺失:一是對自然遺產的敬畏心喪失,將億萬年造化當作個人留言板;二是規則意識淡薄,明知未開發區域禁止進入仍要擅闖;三是極度自我中心,用破壞公共資源的方式滿足虛榮心。正如網友評論:“這些人不是在旅游,而是在給整個民族丟臉。”
盡管《治安管理處罰法》規定故意損毀文物可處拘留罰款,《刑法》也有故意損毀名勝古跡罪,但現實中懲戒力度遠遠不夠。2019年三名游客在貴州潛龍洞踢斷鐘乳石僅被罰款500元,相較于數萬年的自然損失,這樣的懲戒無異于隔靴搔癢。相比之下,美國黃石公園對破壞地熱景觀者最高可判刑6年,意大利對斗獸場刻字游客開出2萬歐元罰單并追究刑事責任,這些嚴懲措施值得借鑒。
鳳山溶洞的封閉是一個警醒,如果繼續縱容這種野蠻行徑,未來我們的后代或許只能在博物館里觀看鐘乳石標本,在歷史影像中尋找未被破壞的自然奇觀。
當我們凝視那些被傷害的自然奇跡時,看到的不僅是某個個體的失范,更是某種精神創傷。治愈這些創傷的藥方,藏在更深刻的文化自覺、更完善的法律體系、更智慧的治理創新之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