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建房有很多傳統規矩,這些規矩一般采用俗語的方式流傳下來,形成農村獨特的建房俗語,直到現在還影響人們的建房方式。
本期結讀者解讀的一句農村俗語,就是這樣的一句俗語。這句話就是:“先建圍墻后建房,家中沒有隔夜糧”。
這句俗語在一些地方還有一種變體:“先建圍墻再蓋房,家里難存隔夜糧”,從字面上看,兩句話的意思是一樣的,所說的都是農家建房時,一般講究建設的順序,得先把房屋建好之后,再來建圍墻。
俗語中所說的“建房”,不是指所有的房屋,而是指主屋,不包括其他的附屬建筑。
主房,在不同地區稱謂有所不同,有的地方稱為正屋,有的地方稱為堂屋或正堂,主屋坐北向南的地方稱之為北屋。
從主房在不同地區的稱謂來看,主屋是整個宅院里的主心骨,其他的建筑物,如廂房、倒座房、后罩房、圍墻、院大門等,居于次要地位。
當然,有的地方的農村傳統宅院沒有這么復雜,一般為三合院,也就是一棟正屋,兩棟廂房,圍墻和大門。還有的地方為開放式宅院,也就是不沒有大門和圍墻。
不管是什么樣的傳統庭院,建筑的主次順序不能顛倒,主屋都要先建,然后才是其他的附屬建筑。
在一些地方,主屋建好后,其他的附屬建筑是沒有先后次序的。這主要是過去普通農家建房,不像那些有錢人家,可以一次性把所有的房屋和設施都建好,需要一個艱辛而漫長的過程。
比如,有的人家是剛分家的小家庭,選建主房也夠住,再加上財力有限,只好先把圍墻建起來。
那時普通農家的圍墻比較簡單,一般是就地取材,或是土墻,或是石頭墻,還有的是籬笆墻,不用花多少財力,只要花力氣和工日即可。
到小孩子多了,需要更多的房屋,同時家里也積累了一定的財力,才建左廂房和右廂房。
因為廂房和圍墻的建設沒有先后次序之分,也就不算是先建圍墻后建房,所以,俗語中的“房”,指的是主屋。
當然,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風俗,形成了各地的風俗差異。有的地方認為,要把主屋和廂房建好后,才能建圍墻。
那么,“先建圍墻后建房”這句建房次序,在農村有什么樣的民俗說法呢?
這種建房次序的民俗說法,主要體現在“困”和“囚”兩個字上。
一、困
過去建房使用的建筑材料,主要是土和木。
房屋的土墻就不用說了,是用泥土放到模具內夯實做成的土磚,也稱土坯,就是青磚灰瓦,也是用泥土做成,只不過是經過了燒制工序。
蓋房離不開木料,磚木混合結構的房屋也好,木結構的房屋也罷,木材都是不可或缺建筑材料,而且是為主的材料。
如果在建房之前,先把圍墻砌起來,就是一個四方框“口”,再建房屋,材料以木為主,就是一個“困”,這樣就與“困”字的筆順一樣了。
民間俗信認為,這樣的建房順序不吉利。這也是俗語后半句“家中沒有隔夜糧”的原因。
家里連隔夜糧都沒有,第二天就揭不開鍋了,說明家里斷糧了,說明家里非常貧困。
實際上,把房屋才好后,再建圍墻,房屋還是以木材為主,圍墻內圍住的還是木材,還是一個“困”字。
但是,民間的則有另外的說法,人們認為,建好房屋后,再建圍墻,不是“困”字,而是“囤”字。
“囤”字內為的“屯”房屋和宅院的道路。屯的意思是,聚集、儲存,表明家里有了糧食。而“屯”的彎鉤,則是表示進入宅院的道路是從一邊彎曲進去。
我國傳統民居進門道路的布局,喜歡彎曲的道路,即古人所說的“門戶幽爽絕塵埃,必定出高才”。
二、囚
修建房屋的目的,是為了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希望家里的生活越過越興旺發達,趨吉避害也就成為民間普遍的做法。
過去農村建房,從選址到選建材,再到開工、上梁等一系列的工程中,有很多的民俗禁忌,凡是被民間認為不吉利的,要盡量避免或避開。
其中“囚”,也就是與坐牢、流放、官司、口角等相關的,都在禁忌之列。
我國有古代有一條成語“畫地為牢”,這條成語的來歷是這樣的:
“相傳周文王在治理西岐時沒有監獄制度,誰犯了法,就在地上畫個圈作牢獄,罰其站在里面不許出來,算是囚禁。后指限制在一定范圍內,對其加以束縛。”(摘自《漢語成語詞典》)
古代地廣人稀,朝庭將一些犯了法的人員,經審判后,發配到邊地,或者無人煙的地方去,先將大片的土地用木柵欄圈起來,派兵看守,然后將發配來的人員放囚禁里面,讓他們自己建房子(搭棚子),開墾土地和種地。
正是因為古代有這種囚禁方式,民間也就認為像這種先建圍墻后建房的方式不吉利,實際上是古人對法律的一種敬畏。
以上是民間對“先建圍墻后建房”的民俗方面的說法,現實生活中,先建好圍墻后,再建房屋,有以下缺點。
一是庭院內布局存在一定難度。一般來說,傳統民居的修建,都是以主屋為核心展開布局,如果先把圍墻建好,在布局方面就像是捆縛了手腳,不利于庭院后期的整修。
二是在建房時有造成圍墻不穩。主要是在打主屋和廂房的基礎時,如此地方有限,可能動搖圍墻的基礎,圍墻容易倒塌,有安全隱患。
現在城市建房,雖然選建圍墻,都是臨時的,完工時要拆除,新的圍墻等主體工程完工后才重建。臨時圍墻大多是為了防止有人闖入,以及工地管理安全,是一道安全屏障。而過去農村建房,如果建臨時圍墻,就會造成不必要的浪費。
三是建房時對搬運材料不便。過去多數為木結構的房屋,砌好圍墻后,對運輸柱子、梁、枋、檁條等不方便,既耗時,又費力,還容易將圍墻撞塌,得重新修建,造成不必要的浪費。
今天的農村建房,時代不同了,建筑材料施工方式也不同了。不同的地方,可以采取靈活的方式。
比如,在人口比較少村莊,人流量比較少的地方,可以根據傳統建房的順序。
而在人口稠密村莊,人流量比較大的地方,就是考慮到安全問題,做好安全防護措施,沒有必要拘泥于舊俗。建房是千百年的好事,安全是第一位的。
當然,農村建房,如果能兼顧安全實用與當地民間習俗,能夠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找到平衡,那是再好不過的事,農村房屋的意義,不單是物理空間的構建,還是一份對家族運勢的美好期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