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質紀年中,用滄海桑田來形容地球的變遷,一點也不稀奇。
眾所周知,現在黃河的入海口位于山東省東營,但是歷史上,黃河的入海口那可是天南海北的到處亂竄。
那么你知道歷史上黃河入海口,最離譜的時候位于什么位置嗎?為什么黃河的入海口會這么不穩定?
說起韓國的濟州島,這幾年在國內也算得上家喻戶曉,畢竟,這是一個著名的旅游度假圣地,很多游客趨之若鶩。
但是,若說黃河和濟州島有非常深的淵源,怕是很多人絕對這是胡說八道,甚至覺得這是天方夜譚。
但事實上,在一萬多年前,黃河和濟州島還真的就有淵源,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根據地質學的研究,科學家發現,在一萬多年前的時候,黃河的入海口就位于現在的濟州島西側。
這個結論是不是非常令人吃驚?
且不說黃河現在的入海口跟濟州島之間相隔800多公里。
更關鍵的是,現在的黃河入海口位于山東半島的北側,注入渤海,不但與濟州島之間隔著渤海和黃海,在渤海黃海之間還要繞過山東半島才能到達濟州島。
所以,這兩者之間怎么會有關系呢?
其實這就要用到本文開頭的那個詞,滄海桑田了。
在約2萬年前,地球上正處于冰期,當時地球上的平均氣溫比現在低的多。
全球的平均氣溫當時大致為零下7度左右,而剛剛過去的2024年,全球平均氣溫已經高達15度左右了。
由此可知,氣溫的巨幅波動,理所當然會造成一個結果,那就是水資源的分布的問題。
眾所周知,地球是一個大水球,地表70%左右的面積都是被水覆蓋,如果地球處于冰期,氣溫降低,勢必會導致更多的液態水轉變為固態水。
所以,在2萬年前,地球上的海平面的高度比現在要低的多,就是因為大量的液態水轉化成了冰川等固態水的原因。
因此,從兩萬年前,一直到1.2萬年前,黃河的長度可是比現在要長的多,這是因為海平面下降,原本應該是海洋的渤海和黃海,就有大片海域裸露出陸地,成為陸地的一部分。
畢竟,渤海只是一個平均深度18米的淺海,海平面的波動會極大的影響渤海的海域面積。
這就是為什么在1萬多年前,黃河的入海口竟然一路向東延伸了一千多公里,在現在的濟州島附近入海的原因了。
冰期結束全球氣候變暖和黃河天然的改變地形的能力
現代黃河之所以大幅度變短,其實原因也非常簡單,是因為1.5萬年前-1.2萬年前的這段時間里,冰期逐漸結束,地球的平均氣溫開始逐漸回升。
在這個過程中,大量的冰川,固態水開始融化,隨之而來的,自然而然的就是海平面升高,原本渤海,黃海等海域在冰期裸露的大片陸地,就在海平面上升的過程中再次被淹沒。
隨著這些低洼的陸地再度變身海洋,黃河的長度也逐漸縮短。
所以,從有歷史記載開始,黃河就跟濟州島沒啥關系了。
事實上,黃河入海口的變化,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
在歷史上,黃河大致誕生于125萬年前,但從黃河水系開始孕育到黃河水系徹底成型,這個過程則超過了200萬年的歷史。
根據研究發現,約370萬年前,黃河流域就已經開始誕生黃河的雛形了,只不過在當時黃河流域的各個水系尚未完全打通。
說白了,在當時,黃河流域是存在很多孤立的水系,這些水系有的能夠注入海洋,有的變成了內陸河,直接在陸地上就消失了,有些則匯集成湖泊。
總而言之,雖然在這個時候,黃河流域已經誕生了不少水系,但并沒有合而為一,所以也就不具備成為大河的能力。
其實,從地質歷史來看,大河的形成大致都會經歷地質孕育期,水系串聯兩個時期。
水往低處流是基本的物流學常識,能夠形成河道,除了依靠水流對地形的改變之外,還有一個更先決的條件,就是地質變遷的過程中形成最原始的地質框架。
框架形成之后,高處的水向低處流動,就形成了河流。
而在地質框架剛剛形成的時候,水道并未被完全打通,這個時候,就會在一些低洼地帶形成湖泊。
隨著更多的水匯集到低地,一旦水位足以達到沖破阻礙的高度的時候,湖泊就會形成一個出湖口,繼續向下流淌,從而逐漸將不同流域的水系串聯在一起。
這個過程就是水系串聯。
所以黃河流域諸多大小河流完成串聯,并獲得穩定出海口,這個時間大致出現在125萬年前。
可以想象,從孕育到黃河成型,竟然足足耗費了245萬年的時間,地質紀年果然是人類無法想象的漫長。
然而,黃河的出海口在這100多萬年的時間里,也不是一成不變的。
且不說地質紀年,就算是有歷史記載的華夏5000年歷史中,黃河的入海口也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
歷史上,人類親眼所見的黃河入海口,就從位于京津一帶的海河入海口,一直到位于江蘇的淮河入海口之間反復橫跳。
這個距離跨度也達到了驚人的700公里左右,為什么黃河會在幾千年的時間里,就會發生如此巨大的改道事件呢?
其實,這就要從黃河自身說起了。
黃河位于我國北方,穿越西北,華北兩大地理單元,西北和華北都不是濕潤多雨的地區,尤其是黃河上游和中游所在的地區,更是處于干旱半干旱地區,這一帶降水稀少,植被稀疏。
地表缺少植被覆蓋,自然就更容易被水流侵蝕,所以,黃河天然的就是一個攜帶巨量泥沙的大河。
這種特性決定了黃河下游,河水流速變緩之后,河道特別容易淤塞。
這就是為什么黃河下游的河南山東段,有大量的地上懸河的原因。
在現代技術的加持之下,即便黃河下游存在地上懸河,也基本上可以控制河道不發生大的偏移。
但是在人類文明之前,以及古代技術水平底下的年代里,黃河改道就是一個非常常見的情況了。
畢竟隨著河道高出地面,一旦決堤,黃河水就再也無法回到原來的河道里流淌,而是轉而沖出一條新的河道出來。
在歷史上,黃河曾經向北奪取海河河道入海,最終因為泥沙淤積問題,把海河的河道都差點給弄廢掉。
也曾向南奪取淮河河道在江蘇入海。
所以,歷史上,天津,河北,山東,江蘇四省,都曾經在不同歷史時期成為黃河入海口。
除此之外,黃河即便在河道穩定的事情,入海口還是會發生變化,這是因為黃河攜帶的大量泥沙,在入海之后,是可以填平大海的。
比如渤海,平均深度只有18米,近岸的地方海水更淺,每年黃河攜帶的上億噸泥沙,在渤海沉積,用不了多久就會新造一片陸地。
時至今日,即便因為環境治理,黃河的泥沙含量已經大幅下降,但黃河入海口還是以每年大致50米的速度向渤海深處挺進。
根據科學家的研究認為,黃河繼續這樣輸沙,那么遲早有一天,渤海都會被填平。
雖然填平渤海是我們這代人不可能親眼看到的景象了,但在地質紀年里,幾萬年,幾十萬年,甚至是幾百萬年的時間都不過是彈指一揮間。
滄海桑田,說來輕松,但這里面既是大自然的神奇,更是讓人內心震撼的動力。
【免責聲明】:本文創作宗旨是傳播正能量,杜絕任何低俗或違規內容。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私信及時聯系我們(評論區有時看不到),我們將第一時間進行處理!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系后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