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日晚播出的傳統色彩人文紀錄片《尋色中國》中,揚州螺鈿的點螺工藝驚艷觀眾。
此前,由陳都靈主演的《雁回時》劇中以非遺螺鈿工藝為靈感設計的片頭就讓大家眼前一亮。隨著劇集的熱播,非遺螺鈿工藝走進大眾視野,引發(fā)網友對漆器這一非遺技藝的廣泛關注,助推揚州漆器火爆出圈。
揚州漆器點螺工藝,是中國傳統工藝美術中的瑰寶,以螺鈿為筆、漆器為紙,在方寸之間勾勒出流光溢彩的藝術世界。這項始于唐宋、興于明清的技藝,因其工序繁復、成品華美,被譽為“螺鈿工藝的巔峰”,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尋色中國》中提及,早在西周時期,人們就用貝片、螺片它作為裝飾。如今人們獲得的螺貝種類更多。比如夜光蠑螺殼、美國紅鮑殼、新西蘭虹鮑、日本大鮑殼等。其中,夜光蠑螺為保護動物,節(jié)目中展示的夜光蠑螺為2021年以前獲取的文物修復材料。
但要駕馭“洋貝殼”,還得靠老方法。用筒狀篩子,抖落近乎均勻的螺粉,在古代有一個優(yōu)雅的名字“雪下”。在芝麻粒大小的螺粉中,要辨別相近和差異的色相。螺鈿的色彩,充滿多變性和交互性,是光和視覺的游戲。它讓人感到心智上的愉悅,每一次把玩,都有新的發(fā)現。不過也有哲人認為,“五色令人目盲”,浮華的誘惑,可能讓人迷失。于是,古人會給奢華,加上色彩的韁繩。
過去揚州的工匠,為富商制作了大量螺鈿家具。他們用黑色的大漆,約束螺鈿的流光溢彩。傳統社會,商人們也追求文人品位,希望把家宅裝飾得華麗而不失雅趣。
在揚州漆器的眾多裝飾工藝中,螺鈿鑲嵌占據重要地位。明清時期,揚州成為全國漆器制作中心,工藝品種有剔紅(雕漆)、百寶鑲嵌、螺鈿鑲嵌等。其中螺鈿漆器聞名遐邇,甚至出現了用漆器命名的街巷“羅甸(螺鈿)巷”。
揚州的螺鈿漆器在明代已享有盛名,目前主要分為平磨和點螺兩大品類。點螺漆器,“點”指的是技法,“螺”指的是材料,即選用自然色彩的夜光螺、珍珠貝、石決明等高檔材料精制成薄如蟬翼、小如針尖、細若秋毫的螺片,用特制的工具一點一絲地點填在平整光滑的漆坯上,經過精致的髹漆工藝,使點螺漆器具有圖案精致、色彩綺麗、隨光變幻、光華奪目、明亮如鏡的藝術風格。其工藝清晚期后失傳,經揚州漆器廠三年多的調研試制,于1978年恢復了揚州獨有的這一珍貴漆器品種。
亮相節(jié)目的運河明珠點螺屏風、五代嵌螺鈿經箱復原品令網友驚嘆不已,“太美了!”螺鈿的色彩秘密,藏在鮑殼的結構中——打磨角質層,只留0.05毫米薄如蟬翼的珍珠層,光線就會折射出流光溢彩。6000粒螺粉拼出的“水光瀲滟”,是??闯P碌恼浦衅婢?,也是光在螺鈿上穿越千年的舞蹈。
據悉,紀錄片《尋色中國》由騰訊視頻出品、著名紀錄片導演陳曉卿的團隊打造、稻來傳媒制作。是陳曉卿團隊繼美食紀錄片后的又一次全新嘗試,攝制組歷時一年,跨越中國多個省市及港澳臺地區(qū),運用先進影像技術記錄下諸多傳統色彩技藝。影片以色彩為切入點,通過珍貴影像串聯起傳統文化、技藝與審美的深層對話,為觀眾開啟一場跨越千年的色彩發(fā)現之旅。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張楠
視頻 戴哲涵
校對 石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