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青年網報道,英國首相斯塔默突然調整援烏策略,放棄派遣大規模地面部隊的計劃,轉而聚焦空中與海上支援。這一轉變讓歐洲盟友陷入被動。
英國最初與法國主導的“志愿聯盟”閉門會議上,曾提出組建上萬人的歐洲地面部隊,以保護烏克蘭關鍵設施并威懾俄羅斯。消息人士透露,英國原計劃承擔至少1萬人的兵力,任務涵蓋“支持和平”與“防御威脅”。但《泰晤士報》披露,這一方案因風險過高被擱置。斯塔默轉而主張以“空中和海上支援”作為停火后的安全保障,僅向烏克蘭西部派遣軍事教官,遠離前線。
馬克龍資料圖
法國總統馬克龍雖曾力推更強硬手段,但3月27日巴黎峰會上,30多國僅同意將援烏部隊作為“預備威懾力量”,明確不部署至前線。意大利、西班牙等國直接拒絕派兵,波蘭僅承諾后勤支持。
這一轉變背后,美國政治風向是關鍵變量。特朗普2024年勝選后,一度單方面推動美俄談判,切斷對烏軍援,迫使英法緊急籌劃“核心盟友集團”。但今年2月以來,美國恢復對烏情報與武器供應,烏克蘭甚至提出500億美元對美采購計劃。歐洲組建“志愿聯盟”的動機隨之弱化。
北約內部文件顯示,歐洲國家武器庫近40%的裝備依賴美國技術。特朗普政府雖放緩停火施壓,但歐洲仍擔憂其政策反復。這種不確定性讓英法在派兵問題上更加謹慎。
俄外長拉夫羅夫資料圖
俄方反應同樣影響歐洲決策。俄外長拉夫羅夫多次警告,北約軍隊進入烏克蘭將引發“全面沖突”。梅德韋杰夫更直言,此類行動等同于對俄宣戰。歐洲國家始終避免與俄軍直接對抗——德國僅提供防空系統,瑞典、芬蘭雖加入北約,卻未承諾派兵。
俄烏沖突爆發以來,歐盟對俄制裁已造成自身超過2000億歐元經濟損失。法國經濟學家估算,若與俄軍事對峙升級,歐洲能源危機可能再加劇15%。這種代價讓“志愿聯盟”的雄心迅速降溫。
斯塔默的轉向暴露了歐洲防務的深層矛盾。自1992年“歐洲軍團”構想提出至今,歐盟始終未能擺脫對美國的安全依賴。3月6日,歐盟委員會宣布8000億歐元“重新武裝歐洲”計劃,但外交代表卡拉斯承認,增強成員國軍隊比組建“歐洲軍”更現實。
斯塔默資料圖
英國《金融時報》指出,即便在“志愿聯盟”框架下,35個參與國中僅6國愿意提供軍事支持。美國官員嘲諷英法“做樣子”,而歐洲的猶豫恰恰印證了其戰略自主的短板。
斯塔默的決策并非單純拋棄烏克蘭,而是歐洲在美俄博弈中的無奈妥協。當特朗普降低援烏調門,當俄羅斯劃出沖突紅線,歐洲的“志愿聯盟”更像一場缺乏底牌的博弈。空中掩護與教官派遣或許能暫時安撫基輔,但烏克蘭期待的“強力安全保障”,仍在迷霧中徘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