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杭州5月3日電(郭其鈺)當咖啡機的研磨聲與溪流共鳴,當拿鐵的香氣與田園清風交織,“五一”假期,“村咖”正成為浙江鄉村游圖景中的熱門打卡點。在杭州桐廬,最火的“村咖”門店需要排隊半小時才能喝上一杯咖啡。
隨著咖啡從都市人的“續命剛需”變為鄉村的“松弛療愈”,這場咖啡與鄉村的雙向奔赴,能否成為鄉村振興的可持續模式?一杯“村咖”怎樣才能真正融入鄉村肌理,彰顯更持久的生命力?
一村一景一咖啡
“村咖”即鄉村咖啡館。近年來,隨著鄉村旅游業態不斷豐富,在桐廬廣袤的山鄉間,一家家各具特色的“村咖”如雨后春筍般競相涌現。
作為鄉村美學的新銳代表,“村咖”兜售的不僅是一杯口味醇正的咖啡,更包含了“一方水土一方咖”的獨特魅力。
如坐落在梅蓉村油菜花海中的HOYI咖啡(鄉村會客廳),是不少游客的“春日限定”。這家由榨油坊改造而來的“莫奈花園”,憑借千畝油菜花海與充滿藝術氣息的建筑風格,成為不少游客的打卡點。
對于桐廬的“村咖”而言,千村千面的鄉村風貌、原汁原味的鄉土人情,既是獨一無二的布景板,也是激發創意的源泉。
在富春江鎮石舍村,“新村民”邢偉彬將廢棄老建筑修繕改造成鄉村咖啡館,每月策劃舉辦書畫、布藝、陶藝、攝影等各種形式的藝術展。在瑤琳鎮琴溪村,“瀑布咖啡”成為新晉“網紅”,綠樹環繞的山澗,游客一邊品味咖啡一邊聆聽瀑布的旋律,新鮮的體驗模式不僅帶火了老牌景區,也打開了咖啡與鄉村的新合作模式。
“五一”假期,杭州桐廬某“村咖”吸引眾多游客。(受訪者 供圖)
“村咖”的風味密碼
“村咖”之所以能香飄四野,離不開天時、地利、人和的融合。城市游客對“慢生活”的向往,催生了鄉村游的發展,也將咖啡的消費場景從城市延伸到鄉村。
“伴隨著這股熱潮,我們單日最高出杯量超500杯,依靠咖啡+小食,今年清明假期三天營收額就達到4萬元以上,預計‘五一’假期還要更高。”桐廬HOYI咖啡館兼職店長龔群芳介紹。
或坐擁山野云海的壯闊,或深藏古村巷弄的幽靜,或浸潤田園風情的韻味……在桐廬的山水田園間,每一家“村咖”都能因地制宜地打造差異化特色,也吸引了不少年輕人返鄉創業。
“目前桐廬‘村咖’的主理人大多是‘90后’,他們帶著技藝和審美品位,將村里的老宅、豆腐坊甚至豬圈精心打磨成文藝空間,也把自己的理想安放在了詩意山水間。”桐廬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與此同時,當地不斷加碼鄉村創業扶持政策,從閑置農房改造補貼到創業貸款綠色通道,從基礎設施升級到文旅推廣扶持,對青年創業給予技術、資金、宣傳等全方位賦能。
“五一”假期,外籍游客打卡杭州桐廬某“村咖”。郭其鈺 攝
“村咖”如何持續飄香?
“村咖”的走紅是鄉土基因、鄉村創業與政策紅利共同作用的結果。如何將其“流量”轉化為“留量”?
在桐廬漠畫·肆季咖啡館運營主管方碧鋮看來,首先要提升環境和服務。自開業以來,該咖啡館的“流量”一直不錯,但他們卻反其道而行,通過門票兌換的形式進行限流,以精耕細作為顧客提供更豐富的情緒價值。
為避免千篇一律的口味,當下,桐廬不少“村咖”正在探索一條新路:將本土風味融入咖啡創意,讓游客既飽眼福又飽口福。
如用陽山畈村水蜜桃調制的特色拿鐵,用梅蓉村楊梅制作的氣泡果飲,在冷萃咖啡里加入大路村的蜂蜜……這類新品既保證了咖啡品質,又創造了獨特味道,與當地農產品產生聯動效益,成為“村咖”可持續發展的密碼。
從“村咖”到“村咖+”,咖啡這個“搭子”正不斷創新碰撞出更多新場景。如位于橫村鎮的“留下禾茶”推出“村咖+研學”組合,既可以為研學基地帶來客流量,又能通過咖啡消費實現商業價值轉化,形成一種良性營利模式。
從城市到鄉村,一杯承載著溫度與詩意的“村咖”,在鄉村振興路上愈久彌香。(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