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野山”到“頂流”!溫州東蒙山的破圈密碼:民間筑夢+生態文旅=鄉村振興新范本
作者:華夏之音/李望&柯銀存
當民間匠心遇上山水靈韻,一段關于自然與人文的傳奇正在甌越大地悄然書寫。這個五一假期,讓我們走進這座藏于浙南的“生態明珠”,解碼網紅地標背后的筑夢故事。
五一熱潮中的“長城現象”:流量背后的文旅新范式
五一黃金周的人潮中,溫州永嘉東蒙山森林公園以“甌越長城”之姿強勢破圈。5月1日,景區單日客流量突破2萬人次,由當地公安特警、民警、交警、義警等組成的安保團隊全員在崗,巡邏隊伍穿梭于仿古長城的烽火臺間,構筑起“安全守護網”。這座東蒙山牛巖嶺橫亙于476米主峰之上的“甌越長城”,青磚灰瓦間流淌著江南氣韻,烽火臺與觀景臺巧妙融合,既承載著游客“登長城、攬甌江”的豪情,更成為社交媒體上刷屏的現象級地標。
義警在巡邏
山水人文的雙重敘事:幾公里外的“城市后花園”
距溫州市區僅一江之隔的東蒙山,是自然與人文共生的典范。57.07公頃的廣袤林區內,80%的森林覆蓋率孕育出“天然氧吧”的生態底色——每立方厘米8000個負氧離子的清新空氣,讓登山步道成為“會呼吸的康養之旅”。登頂主峰,甌江奔流入海的壯闊畫卷盡收眼底,云霧漫過群峰時,林海與江濤共舞,恍若仙境。
作為千年道教名山,東蒙山的人文脈絡同樣厚重:北宋紫云觀遺址的殘垣間,依稀可見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學印記;千年青石驛道蜿蜒入林,摩崖石刻上的斑駁字跡,訴說著唐宋以降文人墨客的登臨往事。每年暮春,萬畝野生杜鵑在山崗燃燒成紅色海洋,與奇石、云海構成“浙南十大春日勝景”的視覺盛宴。
民間力量的十五年筑夢:近2000萬善款從荒山野嶺華麗轉身網紅打卡圣地澆筑的“長城奇跡”
令人動容的是,這座爆紅的“溫州長城”而是民間自發的“筑夢工程”。當地鄉賢陳德光奔走十五年,凝聚愛心人士,海外僑胞、熱心村民與義工的力量,硬生生在荒山上“雕刻”出東蒙廣場、云海之廊等景觀。
甌越長城創始人陳德光
仿古長城的每一塊青磚都刻著捐贈者的姓名,烽火臺的基石里凝結著民間智慧——沒有鋼筋水泥的堆砌,唯有對家鄉山水的赤子情懷。這份“眾人拾柴”的鄉土韌性,不僅激活了沉睡的山林資源,更開創了“民間主導、政府護航”的鄉村旅游新路徑。
沉浸式體驗的破圈密碼:從“打卡地”到“深度游”的進階
東蒙山的走紅,更在于其多元化亮麗的設計立體的旅游生態:
云中漫步:千米龍脊棧道懸于峭壁之上,透明觀景臺延伸至云海深處,行走其間如履薄冰,甌江兩岸的城市天際線與船舸往來構成動態畫卷;
杜鵑幻境:暮春時節,野生杜鵑沿著山脊鋪展成“花之瀑布”,游客可在花間小徑拍攝“人在畫中游”的詩意畫面;
古道尋蹤:沿著宋代驛道探訪紫云觀遺址,觸摸摩崖石刻的歷史肌理,在千年古樹下聆聽山風與傳說的和鳴;
星空營地:作為華東地區稀缺的低光污染觀星地,這里的夏夜可觀測到銀河橫跨天際,清晨則能迎接東海第一縷朝陽,露營帳篷在草地上織成彩色星河。
鄉村振興的“東蒙樣本”:流量如何轉化為持久動能?
東蒙山的崛起,為鄉村旅游提供了鮮活范本:民間資本激活沉睡資源,生態價值疊加文化IP,短期流量通過精細化運營轉化為長效口碑。當地政府同步完善交通接駁、智慧導覽等配套設施,引導村民開設特色民宿、山貨市集,形成“景區引流—村民增收—文化反哺”的閉環。正如景區內的石刻所言:“山不在高,有夢則名”——當自然稟賦遇上民間創造力,一座“甌越長城”便能撬動鄉村振興的無限可能。
在“甌越長城”上俯瞰甌江兩岸的溫州城市風貌,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山水奇觀,更是新時代城市風貌和鄉村文旅的破局智慧。這里沒有宏大的官方敘事,只有一群熱愛故土情懷的人,用十五年光陰將夢想砌成磚石,讓沉寂的山林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精神坐標。或許,這才是“甌越長城”最動人的底色——它是自然的饋贈,更是平凡人創造奇跡的注腳。
航拍:溫州中視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攝影:賴國忠 錢師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