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寨,明代曾在此屯軍筑寨設防,得名“土寨”,后諧稱涂寨。早在明代時期就是惠東地區交通要塞、商貿集散之地。今是全縣人口最多、經濟發展較活躍的重鎮。涂寨鎮旅游資源豐富,人文薈萃,名勝古跡眾多,歷史文化、紅色旅游應有盡有,行走于涂寨,讓您一步越古今,一面即傾心。
靈瑞山寺
登臨靈瑞山寺,瞰西北縣城全景,眺東北山海奇觀,感受大自然的靈氣瑞靄。靈瑞山寺為惠安縣千年古剎,系后梁乾化二年(公元912年)里人趙氏所創建,幾經興衰,幾經修繕,曾改名圓常寺,民國時期更名靈瑞山寺并延用至今。據稱明太子少保張岳曾讀書于該寺,高僧弘一法師也曾駐錫本寺講經說法,證授皈依弟子,賜題“慧水勝景”寺額并撰書對聯。
張文裕故居
徒步打卡張文裕故居,感受“夫妻院士”精彩且傳奇的人生。張文裕先生與其夫人王承書均是聞名于世的物理學家,均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為“兩彈一星”研制成功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文筆峰
走進文筆峰,探訪歷史文韻之美。其山巔由三石拱峙而立,形狀像香爐,故舊名香爐山。明初,人們于山巔筑石,其狀如筆,建成后正對縣衙和孔府,與惠西半嶺村的筆架山遙遙相對,遂改稱文筆峰,據傳文筆峰修筑后,成為“縣之朝案”,惠安果真文運昌盛,人才輩出。山上西北側存有明代石刻兩處,一處為明代吏部郎中、湖廣按察司副使李愷(號抑齋)親撰,介紹文筆山對惠安文教興衰的影響,以及明嘉靖至萬歷年間修復文筆山的過程;另一處記載為萬歷甲辰年間,文筆山石壘坍毀殆盡,廣德守候捐俸重修,又增高五尺有余。
巖古寺
親臨巖古寺,沏壺清茶,放空身心。巖古寺坐落于涂寨鎮巖峰村南巖古山上,相傳曾乙道人云游至此,發現巖古山仙光四射,遂在此山搭一茅屋住下,著手化緣興建宮、廟、寺,三座并列,坐北朝南。巖古寺歷經千年滄桑,幾廢幾修,現宮宇建筑面積約500平方米,規模壯觀,香火鼎盛。
安固石亭
踏上安固石亭,觸摸歷史脈搏。安固石亭是泉州地區現存年代最早、保存最完好的古石亭,1996年公布為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其建于北宋端拱年間(988-989),原為古道涼亭。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維修,加筑重檐歇山式屋頂,又擴建拜亭和山門、護厝,因供奉觀音菩薩,遂變涼亭為觀音亭。
曲江渡槽
漫步曲江渡槽,領略鄉間美景,感受惠女文化。渡槽全長1036米,連接了東嶺鎮湖埭頭村與涂寨鎮曲江村,中間寬度可容納一人通過。在那個缺少大型機械的年代,這樣宏偉碩大的渡槽,完全是靠人力就地取材、開山破土、肩挑手扛、用鋼釬和鐵錘、人力車等土辦法建設而成,渡槽的建設者們大多是以吃苦耐勞著稱的“惠安女”。
涂寨古街
在鋼筋水泥筑成的城市里待久了,格外向往那古色古香的老街舊巷。有時間,一定要來涂寨老街走走,從惠安縣涂寨中心小學出發,時光安然,歲月靜好,一不留神,就忘了喧囂紛擾。
涂寨肉粽
采用傳統制法,將糯米等各種食材下油鍋炒。出鍋后淋上精心調制的鹵肉湯汁,使得肉粽吃起來柔韌適度,不夾生、不油膩卻又醇厚濃郁,甚至不用蘸醬都清香飄逸 。
綠豆餅
涂寨“古早味”——綠豆餅, 金黃色的外皮酥脆爽口,皮薄餡多,層層誘人。一口下去滿嘴都是清新自然的綠豆味道,沁人心脾。
涂寨有約
南埔村作為惠安縣2024年鄉村振興培育村,一直致力于探索符合自身特色的產業發展道路,引入臺資企業惠安縣安薯糧緣農業有限公司,積極作為,先行先試,集約土地,以地瓜為特色,發展地瓜種植、地瓜加工和地瓜文化主題園等集第一、第二、第三產業于一體的現代農業觀光游覽村。
來源:宣教辦 文筆涂寨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公眾號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文章只提供參考并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