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香港旅游,不買點東西帶回家,總覺得缺點什么。魚蛋吃了、奶茶喝了,最后再捎幾包特色零食,才算不虛此行。
但最近,有人因為幾包“海味小吃”,把旅程的句號畫得有點尷尬。
來源:HK01
就在剛過去的3月,一位內地女生在小紅書發帖講述了自己的“悲傷”經歷:
她從香港買了幾包看起來再普通不過的零食——烤貝柱裙邊和八爪魚芥辣絲,結果在回內地入境時,竟然被海關攔下,全數沒收,還被開具“銷毀處理”單。
1
2
來源:HK01
她寫得特別激動:“我今天才知道海產品不能帶,不能帶,真的不能帶!”
配圖中,還附上了那張海產品的截留憑證,瞬間讓網友警覺了起來。評論區一片嘩然:
“這也不行?”
“我經常帶,好在沒被查……”
“熟的也不能帶?太嚴格了吧。”
“原來一直都在‘玩命’。”
來源:HK01
看似是個“個例”,其實不少人都中招過。
事實上,像八爪魚絲、魷魚須、貝柱干、墨魚片這些,雖然看起來只是普通零嘴,但在法律上,它們都是海產品。
哪怕你只是圖個“吃著方便”,或者送親戚朋友點小禮物,一旦被查到,結果就是——沒收、銷毀、無情。
而且這位女生被查的過程也不輕松:被叫名字、交出手機、排隊接受檢查。她坦言“整個過程像在接受審訊”,說實話,這種場面誰也不想經歷。
來源:香港電臺
當然,也有人說:“我之前也帶過,沒事啊。”但其實那只是“運氣好”而已——沒被查,并不代表你是合法的;一旦查到,你買的再貴、包裝再漂亮,也只能眼睜睜看它被銷毀。
這種“吃一塹,長一智”的經歷,也不是第一次出現了。早在2023年,一只燒鵝就引發了一場“過關事故現場”。
2023年:燒鵝被沒收事件
有旅客在香港旅游時,特地去了知名的甘牌燒鵝店,花了整整600港幣買下一整只米芝蓮一星燒鵝,打算帶回家孝敬父母。
還沒完,她還順帶買了230港幣的白切雞和180港幣的叉燒,一整個“港式燒味套餐”,妥妥的手信代表。
來源:HK01
但燒鵝實在太大,她只能手提,結果剛到深圳口岸就被盯上了。
海關直接告知:“燒鵝不能帶。”她試圖申辯:“澳門豬肉脯不是也能帶嗎?”但工作人員明確回應:“不可以,所有生熟家禽、肉類制品,一律禁止。”
眼看燒鵝保不住,她哀求能不能吃一點再走。沒想到海關也不是鐵面無情,特地安排她進辦公室,坐在桌前,一口一口地吃燒鵝。
來源:HK01
她在帖子里回憶說:“燒鵝真的好吃,還是熱的,皮也是脆的,但我一邊啃一邊快哭了——爸媽吃不到了。”
她最終只吃了幾口,剩下的全被銷毀。這頓“燒鵝晚餐”,不僅孤獨,還令人唏噓。
類似的故事,在網絡上并不少見:有人臘腸被查、香蕉被攔、益力多被扣……甚至還有人在羅湖“現場吃掉6磅車厘子”,就為了不浪費。
來源:HK01
這些“啃掉的故事”,聽著好笑,其實背后藏著同一個問題:大家對出入境攜帶物品的規定,根本不夠了解。
很多人會有誤區:
“熟的總可以吧?”
“零食就不算肉類啦。”
“這我在機場買的,應該可以啊。”
但事實上,只要它是肉類(含臟器類)及其制品;水生動物產品;動物源性奶及奶制品,管你熟不熟、包裝多高級,只要“身份不合法”,通通攔截。
真正能放心帶的,大多是像:糖果、餅干、巧克力、日用品、護膚品……這些“非生物性食品”或工業制品,前提也要是自用范圍內。
來源:香港經濟日報
而那些被我們當成“傳統手信”的港式臘味、燒鵝、墨魚干、八爪魚絲、魷魚片……在海關眼里,通通高風險。
其實也不能怪大家不懂規則。很多香港商店并不會特別提醒,商品上也沒有提示有海關風險的標簽。再加上大家旅游心情輕松,很容易就“順手買了”,完全沒意識到可能違法。
有人建議,香港店鋪是否能貼出顯眼提示;也有人建議,海關提前發清單、過關口設個“紅黃綠燈”系統,告訴大家什么能帶、什么要申報。
來源:HK01
不過,就目前來說,最靠譜的辦法還是——自己提前了解規則。別等到站在安檢口才懵了眼,也別讓一份特產,變成一份懊悔。
出發前查一查海關規定,行李打包時篩一篩“高風險物品”,這幾分鐘的功課,能避免不必要的損失,甚至是海關辦公室里“獨自啃燒鵝”的尷尬時刻。
最后,你還知道哪些商品從香港不能帶回內地?評論區歡迎留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