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發性震顫引發的手抖和頭顫現象在日常生活中頗為常見,西醫對于此病的治療手段相對有限,無論是藥物治療還是手術治療,均可能因未從根本上改變體內環境而導致病情復發。
中醫藥在應對“手抖”、“頭抖”等癥狀方面擁有悠久的歷史。在中醫理論中,特發性震顫被歸類為“顫證”、“振顫”等范疇,其核心病機在于肝風內動,筋脈失去滋養。
因此,治療震顫的關鍵在于通過中醫方法改善患者的體質。具體而言,可以采用補益肝腎、疏肝理氣息風等手段,以達到增強體質、緩解癥狀、恢復機體機能的目的。否則,僅僅針對癥狀進行治療,而忽視體質的根本調理,震顫癥狀仍有可能反復發作。
以下是幾種常見的中醫證型及其治療方法:
一、脾腎陽虛型
癥狀主要包括手涼、腳涼,手足不溫,冬天易凍傷,后背、腹部發涼,大便溏稀,以及飲食忌寒涼等。治療此證型需采用溫補脾腎、溫通血脈的方法。這是最為常見的證型,約80%~90%的患者存在脾腎陽虛的情況。陽虛則生寒,導致患者畏寒怕冷,手腳發涼,舌苔白膩,且在受涼時震顫癥狀可能加重。
二、脾虛濕盛型
癥狀表現為濕氣重,如大便稀溏、黏稠,易出汗,痰多,胸悶,舌苔白膩且胖大等。治療此證型需健脾化痰祛濕。腎陽虛是陽氣不足的根本,腎陽虛則脾陽亦虛。脾主運化水濕,脾虛則運化功能受阻,水濕聚集成痰,形成脾虛濕盛的證型。
三、氣血虧虛型
癥狀包括舌質淡白,食欲不振,心神不寧,氣短懶言,以及在饑餓、勞累時震顫加重。治療此證型需補益氣血、活血化瘀。腎藏精,主骨生髓,精髓可化生氣血。脾胃運化水谷精微,營氣和津液化生血液。脾腎虧虛則氣血生化無源,加之痰濕阻滯,氣血運行不暢,導致氣血虧虛。
四、肝風內動型
此證型與情緒密切相關。肝主情志,包括怒、喜、思、悲、恐、焦慮、著急等。反過來,情緒也會影響肝臟,尤其是焦慮、緊張、激動等情緒會導致肝氣瘀滯,肝風內動,從而加重顫抖癥狀。治療此證型需疏肝理氣息風。
此外,特發性震顫患者在飲食上應嚴格要求,盡量避免或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同時,嚴格限制飲酒,因為酒精會刺激神經,可能加重特發性震顫的癥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