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月,國民黨發動皖南事變,隨后,新四軍重建軍部,下設七個師。
在七個師長中,后來三人授了大將軍銜,分別是第1師師長粟裕,副軍長兼第2師師長張云逸,第3師師長兼政委黃克誠。第4師師長兼政委彭雪楓犧牲,沒有授銜,其他的第5、6、7師師長均轉行去政府工作了,也沒有授銜。
新四軍七個師長,都是響當當的人物。
那么,在新四軍時期,誰的兵力最多呢?
可能出人意外。
并非是粟裕和第1師。
也不是張云逸和第2師。
而是黃克誠和第3師。
1942年底,蘇北為新四軍的核心區,由3師占據,即黃克誠這個師,兵力為2萬余。華中局和新四軍軍部均駐扎在蘇北。
1師,即粟裕的部隊,在黃克誠的南面,與上海、南京敵中心區對峙,兵力為1.3萬。
4師,即彭雪楓的部隊,在皖東北,兵力為1.5萬。
2師,是張云逸和羅炳輝的部隊,在淮南,兵力為1.5萬。
其他部隊,5師,為1.4萬人,因遠在鄂豫皖地區,名義上是新四軍,實際上是受延安的節制。6師、7師都是小師,處在敵縱深內的蘇南和皖南地區,由譚震林和張鼎丞執掌,分別為6000人和3000人。
三年之后,到1945年抗戰勝利時,新四軍主力為21萬余人,其中,黃克誠3師為3.5萬余人,粟裕(后以葉飛為師長)第1師為3.1萬余人,2師為3.3萬余人,4師(師長為張愛萍)為3.2萬余人,6師已與1師領導機關合并,僅對外保留師番號;7師為2萬余人。
粟裕的兵力,在幾個師中,并不是第一、二。
黃克誠盡管只多幾千人馬,可見他的工作確實做得不錯,后授大將,完全是實至名歸。
還值得一說的是,后來黃克誠、粟裕都曾經較長時間擔任國防部副部長,接任彭雪楓的4師師長張愛萍還擔任了國防部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