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仗,系統的軍事理論學習,重要不重要?確實很重要,比如一般資質的人,認真讀下《林彪軍團長教我怎樣當師長》,可能就對實戰有一定的指導意義,經過努力可以指揮一個師。
但“兵者,詭道也!”打仗是一件極其復雜的事情,尤其對于大兵團作戰,戰場瞬息萬變,有些東西是沒法在書本上學習。此時,對陣的雙方將領,軍事理論都非常扎實,雙方比拼更講究天賦,這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東西,書本上沒法言明。粟裕作為我軍善于指揮大兵團作戰的名將,他有兩大法寶,分別是敏銳的直覺和精到的計算,都是軍事天才級別的天賦。
一、即使情報再正確,粟裕也要相信自己的直覺
打仗,獲取敵人的情報非常重要,兵法也有說“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但大兵團作戰之所以復雜,就是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情報的真假有時候難以斷定,即使情報是真的,也可能趕不上戰場的變化速度。
淮海戰役,杜聿明的逃跑路線,我黨情報人員郭汝瑰已經提供了國民政府國防部作戰計劃,軍事情報明確顯示杜聿明將走東線,軍委已然命令粟裕帶領主力兵團埋伏在津浦鐵路的東部。
這個時候粟裕發揮了自己敏銳的直覺,他不信情報,他根據戰場形勢判斷杜聿明不會走東線,將會走西線,于是指揮華野主力,要求他們強行軍三天三夜,活抓徐州“剿總”副司令杜聿明。
我們看諜戰劇,絕大部分軍事指揮員的決策都是根據情報打仗,但粟裕并非如此,他的直覺比情報更加接近戰場實際情況,有時候,大兵團作戰的關鍵時刻,頂級軍事天才的直覺更管用。
二、精到的計算,是書本教不會的絕招
在核武器領域,大家都聽說過于敏的例子。就是計算機在模擬核武器爆炸全過程的三維數值,根據計算結果打印出打孔紙帶,于敏在旁邊凝神心算,然后,于敏突然指出紙帶從這里往后都錯了,一群人把計算機停下來逐一檢查,果然是打孔出現了故障。
這就是于敏強大的計算能力,屬于一種天賦,一個人再怎么學習也不可能擁有這種本領。在軍事領域,粟裕也具備這種計算能力。
黃橋戰役,韓德勤所部翁達率領主力部隊獨立第六旅進攻黃橋,粟裕已經布下了伏擊圈。但當時敵軍人數遠勝我軍,伏擊發起時間要謹慎:
晚了,第六旅過了伏擊圈,形不成效果;
早了,不能全部殲滅敵軍,其他敵人可能會緊跟著增援;
什么時候發起總攻?是一個非常考驗軍事能力的決策。
粟裕此時展現出精到的計算能力,他用最短的時間心算了一下:
獨立第六旅采用一路行軍縱隊前進,他們有3000多人,一般而言,兩人之間的距離為一米半,將是一個長達八九里的長蛇陣。
獨立第六旅的出發地是高橋,從高橋到黃橋,路程約15里,其前鋒既然離黃橋只有5五里,那么后衛團一定也已離開高橋,也就是說,這個長蛇陣完全進入了新四軍的伏擊地段,此時出擊,正好可以予以攔腰斬斷。
那時候陳毅還想再等等,但粟裕堅持,說道:“不能再等了,再等就會錯過時機!”陳毅在軍事方面一向聽粟裕,這次自然也不例外。
于是,粟裕指揮部隊多路突擊,將獨立第六旅咬成幾段,分開來吃,并首先擊其頭部,在敵人還沒來得及反應,就吃下了韓德勤這一支主力部隊。
我們看了以上分析,明白粟裕的戰場直覺和計算能力,確實是書本上學不來的,或許軍事領域最頂級的名將,具備過人的軍事天賦,是不可或缺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