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縣脈絡與行政邏輯
武寧縣為修水、武寧、銅鼓三縣母縣,唐貞元年間分設分寧縣(修水縣前身)后,形成兩縣分治格局。這一過程既受政治避諱、地理環境影響,亦體現唐代“便民輸賦”的治理理念。
二、時間軸:從武寧分治到修水獨立
武周-唐代宗時期:武寧建縣與名稱更迭
1. 武周長安四年(704年)
析建昌縣置武寧縣,廢豫章縣,轄今武寧、修水、銅鼓三縣。
治所設西安里(今武寧縣石渡鄉新豐村或石口),與西平縣并存,屬豫章郡。
《修水縣志(1986-2008)》《武寧縣政府官網》
2. 唐睿宗景云元年(710年)
改武寧縣為豫寧縣,治所遷甘羅村(今武寧縣石渡鄉新華村,俗稱“新縣”)。
《武寧縣志(1990年版)》《修水縣官網》
3. 唐玄宗天寶四年(745年)
遷縣治至玉枕山前(今武寧縣老縣城,后稱新寧鎮)。
《武寧縣志(1990年版)》《修水縣志·大事記》
4. 唐代宗寶應元年(762年)
避代宗李豫名諱,復改豫寧縣為武寧縣,治所不變。
《修水縣志(1986-2008)》《武寧縣政府官網》
唐德宗時期:分寧縣的設立(修水縣起源)
1. 貞元三年(787年)
西平縣廢,轄地并入武寧縣。
《修水縣志(1986-2008)》《修水縣志·建制沿革》
2. 貞元十五年(799年)
江南西道觀察使李巽上奏《奏置分寧縣疏》,指出武寧西部八鄉“輸賦逾三百里”,請求以常洲亥市(今修水縣城)為中心設縣。
《修水縣志(1986-2008)》錄奏疏原文
3. 貞元十六年(800年)二月
朝廷準奏,分武寧西部泰平、安平、高城、奉仙、武寧、崇仁、仁義、西平八鄉(簡稱“高、崇、奉、武、仁、西、安、泰”),置分寧縣,治所設常洲亥市(今修水縣義寧鎮),轄今修水、銅鼓二縣,屬洪州。
《修水縣志(1986-2008)》《修水縣官網》《武寧縣政府官網》
三、縣治變遷對照簡表
表格
時期 縣名 治所 文獻依據
704-710年 武寧縣 西安里(修江南岸) 《武寧縣志》《修水縣志》
710-745年 豫寧縣 甘羅村(修江北岸新縣) 《武寧縣志》《修水縣官網》
745-800年 武寧縣 玉枕山前(老縣城) 《武寧縣志》《修水縣大事記》
800年起 武寧縣 玉枕山前 分設分寧縣后武寧轄境縮小
800年起 分寧縣 常洲亥市(今修水縣城) 《修水縣志》《武寧縣政府官網》
《武寧縣志》
四、文獻辨正與關鍵細節
1. “甘羅村”的地理統一性
不同文獻中“太清鄉甘羅村”與“石渡鄉新華村”實為同一區域,因行政區劃調整導致表述差異,均指今武寧縣石渡鄉。
2. 八鄉名稱的文化意涵
分寧縣所轄八鄉名(如崇仁、奉仙、仁義)體現唐代鄉名的儒家倫理取向,反映基層治理的文化滲透。
3. 西平縣存廢爭議
《修水縣志·建制沿革》載“開成三年(838)復立西平縣”,但《武寧縣志》及官網均未提及,需結合唐代州縣廢置規律進一步考辨,目前暫從主流文獻觀點,以貞元三年(787年)西平縣廢為定論。
五、修水縣的歷史定位
行政中心確立:分寧縣自800年設立后,成為修水、銅鼓地域的行政核心,唐代屬“上望之縣”(高等級縣),宋代更名為“修水”后沿用至今。
治理理念體現:李巽奏疏中“便民辦縣”“防微杜漸”的思想,是唐代“因俗而治”的典型實踐,為研究古代縣域治理提供了關鍵案例。
六、核心時間節點簡表
表格
年份 關鍵事件 轄境/治所變化
704年 置武寧縣,廢豫章縣 治西安里,轄三縣
710年 武寧更名豫寧 治甘羅村
762年 豫寧復名武寧 治玉枕山
787年 西平縣廢,并入武寧 武寧轄境擴大
800年 分設分寧縣,轄修水、銅鼓 武寧西八鄉析出,分寧縣治常洲亥市
通過多源史料,可清晰呈現修水從武寧析出的完整脈絡,其建縣歷程不僅是地理空間的分割,更是唐代政治倫理、基層治理與文化認同的綜合體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