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秋,合肥街頭總有人嘀咕:新來的省委書記咋總“失蹤”?
機關找不著人,秘書也摸不準去向,后來才知道,萬里早坐著小車鉆了村。他不打招呼不擾民,直接推門進農戶,第一眼就被震住了——鳳陽的破草房里,一家子七口人擠一床看不出顏色的破棉被。
鍋里煮的是地瓜面混著胡蘿卜纓子,外屋灶臺缺了邊,鍋蓋竟是稻草編的。定遠的田埂上,他攔下挑糞的老鄉,棉襖露著棉絮,說話有氣無力:“沒啥盼頭,就想吃飽飯,少塞點山芋干就行。
”更揪心的在金寨,革命老區的農家門前,老人光腿站在寒風里,倆閨女躲炕上——不是懶,是窮得沒褲子穿!
萬里蹲在田埂上聽老農嘆氣:“‘大呼隆’干活,干多干少一個樣,誰還有勁?”夜里睡土炕,聽著窗外風聲,他翻來覆去睡不著:解放快30年了,咋還讓老百姓受這份罪?走了三四個月,跑遍皖東皖西,他發現個怪現象:偷偷分地的生產隊,糧食反倒打得更多。
可那時“包產到戶”像洪水猛獸,干部們提都不敢提,生怕被扣“資本主義”帽子。
座談會上有人壯著膽子說“包到戶”,會場立刻沒了聲,沒人敢接話茬。
萬里沒急著表態,他知道這事兒分量重:既要讓農民吃飽,又不能碰紅線,難啊!回到省里開會,有人輕飄飄說“鳳陽討飯是老傳統”,他當場拍了桌子:“放屁!
誰愿意大冷天帶老婆孩子要飯?那是活不下去!
”他紅著眼圈拍胸脯:“社會主義不是讓老百姓餓肚子,再不管吃飯問題,咱們對不起農民!
”可光發火沒用,萬里心里清楚:發救濟糧只能救急,要徹底改,還得從根子上動“大鍋飯”。
大別山的老鄉沒褲子穿,肥東的娃娃喝菜糊糊,這些畫面像針扎在他心里。他想起戰爭年代老百姓送糧送衣,現在解放這么多年,咋還窮成這樣?那些天他總往鳳陽跑,秘書說有會議,他一揮手:“群眾吃飯就是最大的會!
”慢慢的,底下開始傳開:萬書記不反對“包”,只要能吃飽,他愿意試試看。可反對聲也不少:“分田單干就是走回頭路,這責任誰擔?”萬里咬了牙:“擔責任我來,總不能看著老百姓餓肚子!
”后來的事大家都知道了,小崗村的紅手印按了下去,“大包干”悄悄冒了頭。但那年冬天的調研,讓所有人記住了一個細節:省委書記蹲在草房里,數著老鄉家的“全部家當”——一根扁擔就能挑走。這事兒像一把火,燒醒了很多人:吃飽飯不是小事,土地里埋著人心。
如今再看那段日子,有人說萬里膽子大,可誰知道他在土炕上熬過多少夜?
他不是不怕風險,只是見不得老百姓掉眼淚:“當干部的,不替群眾想出路,算啥共產黨?
”那些年的安徽農村,田埂上的腳印、草房里的嘆息、會議室的拍桌,都成了改革的前奏。
直到現在,老輩人說起萬書記,還會念叨:“那年他來,咱才敢把心里的苦水倒出來。”而那句“非改不可了”的筆記本留言,早成了歷史的注腳——改革從來不是憑空來的,是老百姓的窮日子逼出來的,是有心人的實地跑出來的。土地還是那片土地,人還是那些人,變的是讓老百姓吃飽飯的決心。
這決心,藏在萬里拍響的桌子上,落在小崗村的契約里,更刻在每個中國人對好日子的盼頭中。有些事,總得有人敢第一個推門進去,看看老鄉鍋里煮的啥,問問他們心里想的啥。
因為說到底,土地里長出來的,不只是糧食,還有人心;政策里裝著的,不只是規定,還有老百姓的煙火氣。就像老鄉說的:“鍋里有了,心里才穩當。
”這道理,萬里懂,老百姓更懂。
那些年的調研路,走出的不只是一個人的震撼,更是一個時代的覺醒——吃飽飯,才是硬道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