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 5,500字 | 閱讀約33分鐘
(對話《金錢心理學》作者Morgan Housel片段精選)
斯坦福《2025 AI Index》報告顯示:
在 2022 年 11 月到 2024 年 10 月間,GPT?3.5 級系統的推理成本下降了280 倍。
而Morgan Housel 在 2025 年 5 月 2 日的最新對話中說:
“每天只花1美元,我就能讓AI為我造一個軟件。”
聽起來像機會。
但Morgan緊接著提醒我們:
“歷史上每一次技術奇跡——蒸汽機、鐵路、互聯網、移動互聯網——都被低估了影響力,卻高估了普通人能從中賺錢的能力。”
這句話,正是我們今天的現實寫照:OpenAI 的代理正在代替團隊運轉,百度蘿卜快跑正式上路。
AI 正從“工具”變成“勞動力”——低成本、零邊際、可 24 小時工作。
你以為這是一場效率革命,其實是一次賺錢邏輯的徹底重寫:
不是工程師才能寫代碼;
不是公司才能發布產品;
不是團隊協作才能出結果。
而當AI成本接近0,問題變成:你靠什么還在賺錢?
Morgan沒有談技術、沒有講方法論。
他在對話中只講了一件事:
AI 是指數函數,財富卻是行為函數。
本文基于他這場完整對話,拆解普通人在 AI 成本歸零時代仍能賺錢的4 條“心態模型”:
1?? 慢,是打穿時間的節奏感
2?? 穩,是拒絕為虛榮交智商稅
3?? 忍,是穿越波動的真實壁壘
4?? 少,是不卷比較的安全感來源
不這不是操作手冊,而是一份行為底層的復利心法。
讀完你會重新理解一個問題:
當 AI 做得越來越多,錢,究竟還能怎么賺??? 第一節|模型越來越強,普通人賺錢越來越難?
AI 不止在提升能力,更在壓縮機會
在最新對話中,Morgan Housel給出一個總結:
技術總是不斷進步,真正重要的是:你是否還能參與這場游戲。
2025年的AI,已經從“好用”進入“可替代”。
OpenAI 發布的智能體Operator不再只是聊天工具,而是能執行任務、調度流程的“數字員工”;
特斯拉的Robotaxi無需方向盤就能城市通行;
Cursor、Midjourney、Suno等產品,讓寫代碼、做設計、編音樂,統統變成一個 prompt 的事。
看似更高效,其實更殘酷。
你以為 AI 打開了一個全新機會市場,但現實是:它正在壓縮你的參與門檻和存在空間。
技術指數增長,財富卻是“贏家通吃”
正如我們所知:
歷史上每一次重大的技術飛躍,帶來的不是平均分配,而是極端分化。
鐵路,連接了東西海岸,也掏空了千家鐵路公司;
PC和手機普及,真正賺到錢的是微軟、蘋果,不是裝機大軍;
加密貨幣掀起金融革命,90% 的散戶卻只留下截圖和教訓。
AI 也是如此:
指數型的能力擴張,換來的是線性甚至負向的財富回報對稱性。
你以為機會更多,實際是紅利被更快地聚攏到了極少數“定義系統”的人手里。
游戲換了,但你可能還在原地起跑
最諷刺的,是AI越來越智能甚至讓我們不需要“技術背景”。
Morgan舉例:
“我不是程序員,但我可以一句話讓 AI 給我造個軟件。” “這說明,未來不是誰會寫代碼,而是誰能清晰說出自己要什么。”
這正是焦點所在:
你不是輸在“不會用 AI”,而是根本沒意識到——比賽項目已經變了。
過去靠熟練掌握 Photoshop、Excel、Python 等技能吃飯,現在 AI 一鍵完成模板生成、數據分析、代碼部署。
而會定義“方向”、設置“目標”、判斷“標準”的人,反而在不動聲色中獲得了新權力。
因此,技術在飛,但普通人賺錢卻越來越難。
?? 第二節|改變世界 ≠ 你能賺錢
技術改寫秩序,但不保證你能上桌
Morgan Housel講了一個常被忽略的事實:
“鐵路可能是美國歷史上最具變革性的產業。 它讓東西海岸首次連成一體,改變了城市、貿易、就業,甚至國家身份感。 但絕大多數投資鐵路的人,最后都賠光了。”
這個判斷聽起來悖論,但歷史早已驗證過無數次:
改變世界的技術,大多數時候無法為普通人帶來直接的財富;
真正的分水嶺,從來不在“技術有沒有用”,而在你是否具備參與門檻。
在這次訪談中,Morgan不斷回到這個觀點。他提到:
“工業革命,農民轉型到工人,是可以完成的——他們擅長手工勞動,只是換了場景。 但讓工人轉型為"CEO",這個跨度就難得多。”
AI 時代的躍遷,更像是后一種。
尤其是 Agent 類 AI 正在用極低的成本,完成極復雜的任務鏈條:
從“寫代碼”變成“定義意圖”;
從“執行”變成“調度”;
從“技能”變成“系統思維”。
Morgan舉了一個讓人印象深刻的例子:
“今天告訴一個卡車司機去 OpenAI 找工作,這聽起來很可笑,對吧? 但這恰恰說明了——當一個行業被 AI 重構時,大多數人甚至無從轉身。”
而這并不是未來時態,而是現在進行時。
AI 不是創造崗位,而是取消“打工資格”
他補充道:
“據我所知,OpenAI 目前只有不到100名員工。而他們之所以保持這么少的人數,是因為他們相信AGI就在拐角處。 一旦模型能自我訓練、自動執行任務,就不再需要太多人工干預。”
換句話說,你甚至連“打工人”的資格都可能被取消。
過去,我們默認“新技術會創造新職業”。
但 AI 的發展節奏,極可能跳過“再培訓”階段,直接從“取代”邁向“排除”。
更關鍵的是——這不是能力問題,而是結構問題。
當基礎設施平臺(如 OpenAI、Anthropic、xAI)已用AI重構了產業結構,你再去“參與”,可能連入口都沒有。
這也是最深刻的一句話之一:
AI 不只是創造了更高效的工具,它正在創造無法參與的新秩序。
所以我們必須面對一個問題:
未來賺錢,不只是你會不會用 AI,而是你是否還在這場游戲的棋盤上。
這就是為什么Morgan沒有給出任何投機建議,他講的——
是更本質的東西:心態模型。
接下來,我們將逐條展開從對話中提煉的“4 條心態模型”:
它們不能讓你暴富,
但能決定:當大多數人被AI加速卷走時,你是否能站得穩。
?? 第三節|心態模型一:AI 越快,你越該“慢”下來
在整場訪談中,Morgan Housel沒有講任何技術細節,也沒有預測未來會有哪些新職業。
他講的是“時間”。
他說:
“如果你想靠投資進入前1%,你不需要找到最好的股票, 你只需要在比別人更久的時間里,保持平均水準。”
換句話說,在這個一切都在提速的時代——
最大的優勢,恰恰是你有沒有“慢下來”的能力。
復利不是快錢,而是時間的勝利
他給出一個投資領域經典案例:
“沃倫·巴菲特 99.9% 的凈資產,都是在他 60 歲之后積累的。 他可以60歲退休,身價20億美元, 但他沒有。 他堅持到93歲,變成了2500億美元。”
這不是“投資秘笈”,而是一種節奏哲學:
你不是靠擊中一次機會致富,
而是靠讓一個還不錯的策略,在時間中積累成壓倒性優勢。
同樣的邏輯,也適用于非投資領域。
Morgan說:
“如果你每周鍛煉兩三次,堅持30年, 你很可能就是你朋友圈里最健康的人。”
這句話聽上去像常識,但回到AI環境里,它就變得異常稀缺了:
今天的大模型、AI代理、代碼生成器,正在制造“即得感”和“速成幻覺”。
它讓人誤以為:一切都可以加速,一切都應該立刻見效。
但你理解這些模型嗎?能重構它們的邏輯嗎?
如果不能,你不過是在短期借勢,而不是建立壁壘。
長期者才是贏家
Morgan提出一個警告:
“增長越快,組織也越危險。” “就像野地里長得飛快的樹,沒有堅實的木質結構,很快就會腐爛倒下。”
他說,技術是指數的,但人類的理解力是線性的。
所以你越是在變化劇烈的時代,就越要耐心構筑自己的長期理解結構。
Morgan沒有勸你早買AI股,也沒有說你現在就去學什么新技能。
他說的是:
你需要一種心態,一種愿意緩慢積累的節奏感。
這就是第一條心態模型:
不是跟著AI提速,而是用“慢”來打穿時間。?? 第四節|心態模型二:不是賺得多,而是花得穩
當主持人問起:“你把錢都花在哪兒?”
Morgan沒有列出投資組合、品牌清單或理財工具。
他說得異常簡單:
“我把錢花在獨立性上。 花錢,是為了讓自己可以不做不想做的工作。”
這句話,聽上去像雞湯,實際上是反雞湯。
在一場關于 AI、投資、金錢、效率的對話里,
他強調的不是賺更多,而是更主動地花、更少地花、更有意識地花。
儲蓄力,來自你的“低自尊”能力
Morgan 最著名的一句話,也在這節里再次出現:
“提升儲蓄的最好方式,不是增加收入,而是增加謙遜。”
什么意思?
就是當你對外界期待減少,對自我認同更穩固,
你就更能接受“現在不炫耀”“以后再積累”這件事。
反之,炫耀心越強,未來自由就越少。
他說自己小時候滑雪比賽總是被別人的“新裝備”打擊得很慘。 所以他發誓要給兒子買最好的滑雪裝備。
但現實是——他兒子根本不在乎。
他意識到:
很多關于“必須買”的選擇,其實不是為了現在的我們,而是為了“彌補過去的我們”。
這不是理財問題,這是心理問題。
你花的不是錢,是“他人注意力稅”
他舉了個經典反例:
“一輛高配豐田,體驗遠勝一輛低配寶馬。 豐田的座椅、音響、天窗都更好,但你可能選寶馬。為什么? 因為你不是在買車,你是在買別人對你開這輛車的想法。”
但 Morgan 直言:
“別人根本沒在看你開什么車。 因為他們也在忙著希望別人看到他們的車。”
這就是現代金錢的荒誕:
我們不是在為自己花錢,而是在為“想象中的他人關注”花錢。
而 AI 帶來的一大挑戰是:
炫耀的門檻正在被迅速拉高,而你的安全感卻沒有跟上。
別人一個人就能做出 10 人產品,你會焦慮;
別人用 AI 寫作、寫歌、設計、炒股,你開始動搖;
你用自己的方式慢慢積累,越來越“看起來不成功”。
于是,你被迫追快、趕潮、燒錢、買炫。
但 Morgan 給出的建議是反直覺的:
“錢的本質不是讓你贏得比較游戲, 而是讓你退出那場永遠贏不了的游戲。”
這就是他第二條心態模型的底層邏輯:
真正的儲蓄,是你是否足夠穩重,拒絕為虛榮付出自由的代價。
你賺得越多,支出也可以越少,前提是你知道“為誰而活”。
?? 第五節|心態模型三:穿越周期靠穩,不靠聰明
——如何在“稀缺性焦慮”中活下去?
換個角度來看 Morgan 的金錢觀:
面對 AI、資本、炫耀性成功帶來的沖擊——他并不建議“卷回去”, 而是建議“感知少一點,活得多一點”。
他沒有鼓勵你更敏銳地“多想一步”,而是指出:
“最危險的,不是你今天賺少了錢,而是你在焦慮中放棄了長期主義。”
這正是他的第三條心態模型:
穿越周期,靠“鈍感力”,不是靠“高敏感”。
真正能走完復利之路的人,不是信息最全、判斷最準的人,
而是那些能忍住波動、不被情緒帶走的人。
這就是“鈍感力”的底層邏輯::
不是遲鈍,而是穩重;不是壓抑情緒,而是不被輕易刺激。
為什么“聰明人”反而更焦慮?
他們看到信息過多,忍不住比較;
他們越了解趨勢,就越覺得自己“不夠快、不夠對、不夠新”;
他們最先試用 AI 工具,也最先產生“被淘汰”的恐懼。
這些種種行為只表現:
我們以為自己在追求自由,其實在用錢換焦慮。
在過去你以為“財富焦慮”屬于窮人,
但在 AI 時代,焦慮首先淘汰的,其實是:
對“更快”“更好”“更強”高度敏感、內心極度不安的中產群體。
真正的安全感:不在信息中,而在選擇中
Morgan 在訪談中說——
“我認識的最成功的人,不是信息最多的人,而是那些在劇烈波動中依然不動搖的人。”
這種說法非常反直覺:
不是為了更高的性價比;
不是為了更快的財富路徑;
而是為了控制你能不能退出比較的游戲。
這正是他所說的“理財不是數學問題,而是認知問題”。
而這種認知能力,才是你在 AI 成本歸零時代最寶貴的心態差異:
技術永遠會壓低門檻,但不會幫你定義邊界。
能“控制自己的注意力”,才是真正的財富標志。
?? 第六節|心態模型四:幸福的本質,是從比較中退出
在這場關于 AI、金錢、變革和不確定性的長談最后,
主持人問了Morgan Housel 一個看似跑題、實則直擊本質的問題:
“你研究了這么多金錢、財富和歷史人物。 到頭來,你認為幸福的本質是什么?”
Morgan沒有談加薪、沒有講財富自由,只提了兩個詞:
滿足感(Contentment)和比較心(Comparison)
他說:
“你以為你想要一輛法拉利, 其實你真正想要的,是坐在法拉利里時的滿足感。”
這句話有兩個隱藏條件:
你坐在里面真的會感到滿足;
你不是一邊開著車,一邊望著旁邊的蘭博基尼。
問題是——第二個,幾乎沒有人能做到。
我們其實是在比誰更幸福
Morgan 引用了叔本華的一句話:
“如果你只想要幸福,那很容易; 但你想要比別人更幸福,那就難了。”
這就是現代消費陷阱:
你不一定想要特斯拉,但你希望它比別人那輛更貴;
你不一定要出國旅行,但你希望它比別人的“朋友圈”更特別;
你不一定想努力賺錢,但你不甘心別人賺得比你多。
真正折磨我們的,不是“擁有太少”,而是“看起來比別人少”。
AI 時代的“比較心”危機
在技術極大加速的今天,這種比較焦慮也被指數級放大:
你看到別人的 AI 工具做出了爆款項目;
你看到別人“一句話就寫了論文”,而你還在摸索;
你看到別人用DeepSeek、Agent自動化賺錢,而你還在為月底發愁。
Morgan 沒有教你怎么追上這些變化,他提醒的是:
真正的幸福不是從外部獲得確認,而是從內部獲得滿足。
為什么“幸福”的人更可能守住財富?
這不僅是心靈雞湯,也是實打實的金錢策略。
Morgan 曾說過:
“現代社會的問題,不是我們沒錢, 而是我們總覺得自己不夠有錢。”
正因為這種“比較心”,我們才會:
用收入撬動超額消費;
用借貸換取虛假的體面;
用不適合自己的投資方式,追求別人已經做到的成果。
而那些真正能守住財富、積累幸福的人,往往都有一個共性:
他們設定的是自己的衡量標準,不活在別人的指標里。
就像 Morgan 在談到家庭和孩子時說的:
“我不會因為買輛法拉利而讓我妻子更愛我, 我兒子也不會因為穿了最新滑雪裝備而更快樂。 所以我把錢花在真正重要的幾個人身上—— 我的妻子、孩子、父母,以及幾個朋友。”
換句話說,他把注意力收縮到了“真正關心他的人”上。
不是社交媒體上的點贊者,不是街上住豪宅的陌生人。
Morgan 給出第四條心態模型的核心判斷是:
幸福不是“買到了什么”,而是“有沒有誰在看”。
當你意識到:
大多數人其實并不在意你開什么車;
那些看起來比你成功的人,也在焦慮別人比他們成功;
你真正想要的,是在“無人觀看時”也能自洽的生活;
那你才真正掌握了一個 AI 時代的終極心態杠桿。
不在于你擁有什么,而在于你能否擺脫對擁有的執念。
AI 正在重寫規則,但你的心態,決定了你的位置
2025 年的今天,每個人都已經感受到:
AI 的能力,越來越強,成本越來越低,門檻越來越小。
但人的能力、人的節奏、人的內在結構,并不會同步進化。
但 Morgan Housel 提醒我們:
真正的財富,不靠下注,而靠“撐住”。
這場時代轉彎,拼的不是誰跑得快,而是誰有慢下來、守下去的心態模型:
不是跟著AI提速,而是用“慢”打穿時間;
不是賺得多,而是花得穩,拒絕為虛榮買單;
不是抓住機會,而是撐過波動,靠耐力致勝;
不是擁有多,而是比較少,活在自己的節奏里。
AI 會重構世界,
但你的心態,才決定你的位置。
愿你在這個不確定的時代, 有一顆“慢下來”的心,有一種“守得住”的耐力,
更有一套真正屬于自己的財富心態模型。
你讀完這篇文章,也許該做三件小事:
1? 讓 AI 替你省一件事 ——
把你今天最不想做的任務交給 AI,哪怕只處理 30%,別再硬撐。
2? 花錢前先問一句 ——
用 DeepSeek或豆包問自己:“一年后還會覺得值得嗎?”
3? 留出 30 分鐘的“慢時區” ——
沒有屏幕、沒有消息,哪怕只是發呆,也別讓 AI 替你思考全部。
本文由AI深度研究院出品,內容整理自《金錢心理學》作者Morgan Housel訪談
星標公眾號, 點這里 1. 點擊右上角 2. 點擊"設為星標" ← AI深度研究員 ? ← 設為星標
參考資料: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xu37dqVR90&t=1612s&ab_channel=TheDiaryOfACEO
來源:官方媒體/網絡新聞
排版:Atlas
編輯:深思
主編: 圖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