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的假期過得開心嗎?除了旅游和逛街,你還發現了哪些有趣的假期活動?今天,小編推薦一個大家非常熟悉且有益身心的活動項目——放風箏!春風托紙鳶,正是舒展身心的好時節。這項傳承千年的春季活動,不僅承載著文化記憶,更蘊藏著現代醫學認可的健康價值。讓我們跟隨上海市第五人民醫院骨科李凌峰、吳俊國主任醫師 來了解一下放風箏的獨特益處和注意事項吧~
圖片來源:攝圖網
放風箏的“健康密碼”
01
給頸椎做天然理療
放風箏時,會自然地仰頭,能緩解長期低頭導致的頸肌僵硬。臨床觀察發現,每周放風箏,可有效減少患者的頸肩酸痛復發率。
風力的托舉讓頸部保持微仰姿勢,既避免過度后仰的風險,又能形成溫和的肌肉牽拉。
02
視力調節動態訓練
從手中線輪到高空風箏的視覺切換,相當于進行“遠近交替對焦訓練”。
這種自然視功能鍛煉,更符合人體用眼規律,特別適合長期面對屏幕的人群。
03
在天空中釋放壓力
風箏在云端飄搖的韻律,具有類似冥想的身心同步效果,可幫助大腦從焦慮模式切換到放松頻段。
04
全身協調隱形鍛煉
看似輕松的活動實則調動全身,如收放線動作相當于每分鐘約15次微動作,可以鍛煉前臂肌群;后退、側移等步伐,能改善下肢平衡能力;腰部扭轉增強軀干穩定性,鍛煉核心肌群力量。
05
有助改善呼吸系統
在開闊場地深呼吸時,肺潮氣量比室內增加30%。
春風里的負離子進入肺泡,能促進呼吸道纖毛運動,對過敏性鼻炎患者尤為有益。
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何科學放風箏
場地選擇
避開高壓電線、信號塔300米以上。
檢查地面暗坑、碎石,避開泥地,優先選擇足球場、河灘等硬質草地,降低跌倒風險。
開始放風箏前,注意觀察風向旗或樹葉,確認風向穩定。
倒退放線時,易發生踝關節扭傷,建議穿中幫運動鞋。
夜晚放飛帶有閃光燈的風箏時,要避免靠近高壓電線和樹枝。
風箏選擇
風力不穩時,選軟體風箏(如章魚造型);穩定季風期,可改用傳統沙燕風箏。
兒童建議使用1.5米以內的小型三角翼,成人可挑戰3米長的龍串風箏,放飛拉力相當于做抗阻訓練。
突發情況
如遇陣風導致風箏俯沖時,快速放線10-15米緩沖。
多風箏纏線時,保持線輪靜止,緩慢繞圈解套。
兒童建議使用拉力超5千克自動斷線的安全釋放裝置。
溫馨提醒
初學者,建議每周練2次,每次20-30分鐘,至少5分鐘熱身;
進階者,建議結合快走放風箏(每小時消耗300千卡);
行動不便的“銀發族”,可使用“專用輪椅固定架+短程線輪”嘗試坐姿放風箏。
在放風箏時:
嚴重頸椎病患者,避免急速仰頭動作;
青光眼患者,控制單次活動時間(建議<30分鐘);
心臟病患者,攜帶速效救心丸,避免情緒過度激動。
更多閱讀?
投稿提示
歡迎本市衛生健康工作者投稿,相關科普文章與視頻等經所在科主任審閱后,投稿至單位宣傳部門,經宣傳部門提交“健康上海12320”。
封面圖及配圖來源:攝圖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