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鵬城的晨光穿透灣區云層,新時代青年的奮斗故事正以創新的筆墨續寫篇章。五四精神跨越百年,在深圳這片熱土上激蕩出科技浪潮、民生溫度與產業奇跡。
“95后”創業者位德浩,借力深圳的共享辦公室與完備的供應鏈,誓言“讓人人成為機器人設計師”。
農業科學家商連光,在深圳科創土壤的滋養下,帶領青年團隊完成了全球首個包含251份水稻種質的超級泛基因組圖譜。
合成生物學研究生陳楚銘,以新型農藥項目叩開合成生物產業大門,作為新深圳人見證科學與城市的雙重奇跡。
這個春天,“百萬英才匯南粵”的號角已經吹響,三位青年的經歷,詮釋了深圳引才的3個注腳:產業鏈“快反”能力讓技術快速落地、科創土壤為前沿研究提供基礎、創新大賽助推追夢青年登上更大舞臺。
這里既有寫字樓里的熠熠星光,也有人才公寓里的溫暖燈火,更有實驗室里的星辰大海。
五四青年節,讓我們致敬每一位奔跑的深圳青年:你們以創新定義未來,用擔當丈量時代。歡迎你們與這座青春之城同頻共振,讓“選擇深圳,鵬程萬里”的機遇,成為你們人生劇本的下一篇章!
剛剛過去的4月,“百萬英才匯南粵”2025年廣東省N城聯動春季招聘活動陸續在上海、北京等8座城市舉辦,向全球人才發出熱情邀約。
產業能級決定人才引力,制度創新構筑留人磁場,深圳正以“硬核創新+柔性服務”的舉措助力青年逐夢圓夢,實現人才與城市的雙向奔赴。
01
鉆進深圳共享辦公室
的“95后”
今年以來,隨著宇樹機器人登上央視舞臺、DeepSeek火爆全球,具身智能迎來發展黃金期。
在深圳“模力營”AI生態社區,記者見到了來自河南的位德浩,這個戴著眼鏡的“95后”工程師,正和他的團隊進行激烈討論。
“我們要在未來幾個月,推出靈巧手社區!”位德浩略顯激動地介紹,公司的目標是成為具身機器人靈巧手行業里的樂高,“我們提供模塊,讓人人都成為機器人設計師”。
在他的規劃中,借助靈巧手社區可以讓更多設計方案開源,讓具身智能通用操作時代可以更快到來。
△位德浩(中)與同事在工作中
位德浩創建的星際光年是一家專注從事靈巧手及其方案開發的初創公司。從北上求學到南下創業,從大廠實驗室到組建團隊研發,位德浩雖然年輕但也深知,“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機器人還未真正走進家庭場景”。
幸好在深圳,他認為,這里的創業環境和扶持政策持續支撐著團隊,一步步走向未來。
位德浩關注到行業的痛點:動輒10萬元的售價讓家庭場景遙不可及,笨重的結構限制著應用邊界,復雜的訓練系統勸退普通開發者,尺寸適配性差導致難以普及。
在具身智能機器人的組成部分中,靈巧手是機器人執行精細操作的關鍵部件。可以說,機器人是自動化的“最后一公里”,靈巧手則是機器人的“最后一厘米”。
“靈巧手從來不是一個單純的硬件,它是被AI算法定義的硬件。”位德浩認為,目前市面上缺少一款能實現大規模商用、低成本且高自由度的靈巧手。
這個洞察讓他放棄互聯網大廠的高薪,轉頭鉆進深圳的共享辦公室,和團隊小伙伴開啟他的AI追夢之旅。
“這邊氣候溫暖,能感受到政府在真心為企服務。”位德浩介紹,他的公司位于深圳市南山區“模力營”AI生態社區,政府為他們提供了2年免租金的辦公場地。
此外,公司還可以享受到“模力營”提供的七大公共服務平臺的支持,包括算力供應、語料數據、合規服務、開源生態、硬件工具、場景創新和融資對接等,“這些資源有助于企業降低運營成本,加速技術研發和市場拓展。”位德浩說。
當然,最吸引位德浩的還是深圳的產業供應鏈,“這里的消費電子供應鏈非常完備,不僅有華強北,還可以對接上東莞、廣州各地的零部件,快速匹配我們需要的產品,縮短制作工期。”
目前位德浩已經制定了明確的發展目標,今年他們將計劃推出一款靈巧手產品。
△觀眾與深圳“機器人谷”
企業帕西尼的靈巧手互動
如今“AI+”的趨勢愈發明顯,許多人投身人工智能行業。對此,位德浩真誠建議:“未來需要具備軟硬件協同能力的人才,也就是T型人才,既要懂算法又要懂機械,要有一項過硬的實力。”
站在深圳的辦公室里,位德浩大膽設想:“或許10年后,具身智能世界有各種形態的智能機器人,協助完成護理、家務、搜救、消防等各種操作。”
窗外,雨后的陽光正穿透云層,照亮“模力營”訓練營的會客廳,在這里,他們仿佛已經觸碰到了智能時代的未來。
02
他帶的博士生平均年齡
26歲
在深圳一間不足3平方米的實驗室里,30攝氏度的恒溫箱中,黑殼、長芒的野生稻種悄然破殼。這些看似普通的種子,是商連光從全球收集的251份野生稻中精選的“基因寶藏”。
“我們要用基因‘密碼’重新定義農業。”商連光說。
商連光是山東濟南人,現在是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以下簡稱“基因組所”)的研究員,也是一名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野生稻及栽培水稻種質資源相關的前沿研究。
他帶領的博士生團隊,平均年齡只有26歲。在深圳的第六年,商連光團隊交出了一份震撼業界的成果——全球首個包含251份水稻種質的超級泛基因組圖譜:“這相當于給水稻編了本‘字典’。”
△商連光
從解碼基因到播種插秧,商連光用前沿技術改造傳統農業。目前,其團隊創制的水稻新材料已在浙江、海南、山東等地測試。
“我們也把自己比喻成一粒粒種子,從全國各地來到深圳生根發芽。深圳這個地方有很好的科創土壤,還有一幫在田里并肩作戰的年輕人”商連光說。
“人才分類評價改革讓科研導向更加清晰,研究人員更加專注于解決真正的科研問題。這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我們在科研中的壓力,同時也激發了更多創新動力。”基因組所的一些青年科研人員這樣說。
科技人才評價是科研創新活動的“指揮棒”。近年來,科技人才評價改革加力提速,全國已有多個地市和科研機構入選科技人才評價改革試點,基因組所就是試點單位之一。
近年來,基因組所推行以“代表性成果”為核心的人才評價機制,破“四唯”、立“新標”,為培育高水平科技人才隊伍、產出高質量科研成果,營造了良好的創新環境,讓越來越多的青年科研骨干人才成為人才評價改革的受益者。
發生在基因組所的故事是深圳扎實推進科技人才評價改革的一個縮影。如今,在深圳的科研院所、生產車間、企業一線,“不拘一格降人才”有了全新的實踐。
一批批科技創新人才如雨后春筍般破“土”而出,為深圳提供了堅實的人才支撐。
03
在人才公寓許下畢業心愿
當新年的煙花在鵬城夜空綻放,來自武漢的應屆本科畢業生陳楚銘在深圳“深夢揚帆”公益行動項目——安居樂寓青年社區許下心愿。
這個選擇跨越1000公里來深追夢的年輕人,正在見證科學與城市的雙重奇跡。
“這是20年來最特別的跨年。”2025年元旦凌晨,26歲的陳楚銘與來自天南海北的年輕人圍坐在深圳安居樂寓白石龍公寓,分享著各自的夢想。
窗外是流光溢彩的灣區夜景,屋內是此起彼伏的思維火花,這座以“速度”著稱的城市,此刻正用特有的包容溫暖著每個追夢人。
△陳楚銘(左一)在田間
時間倒回2024年盛夏,第三屆合成生物學創新賽現場見證了這個轉折點。面對來自全球60多所高校的147支頂尖團隊,陳楚銘團隊憑借新型農藥項目斬獲銀獎。
他至今難忘與院士評委的思維碰撞,那些直指產業痛點的犀利提問,讓實驗室成果觸到了現實。
也因為那次大賽,陳楚銘跟隨團隊成功入駐深圳市工程生物產業創新中心,從事新型農藥相關項目研究,發力將賽場構想轉化為產業成果。
談到入駐后的感受,陳楚銘這樣形容:震撼。
“每次去深圳光明科學城,都會被大科學裝置里的硬核創新震撼到。”在陳楚銘看來,對于從事合成生物領域研究的年輕人來說,深圳已經成為我國合成生物產業發展最迅猛的城市之一,這里既有學術界的嚴謹,又有產業界的效率,碰撞出的“化學反應”讓技術突破來得更快。
資料顯示,作為深圳“20+8”產業重點發展方向,合成生物產業在政策紅利與市場需求的雙重驅動下前景廣闊,正在為技術人才提供著廣闊舞臺。
△位于深圳光明生命科學園的合成生物
研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
目前,深圳已經建設了國內首個合成生物產業園、推出國內首只合成生物天使基金、發布國內首個支持合成生物產業政策,召開了國內規模最大的合成生物產業大會,助力合成生物從科學研究到產業轉化再到產業集群的兩次跨越。僅在深圳光明區就已匯聚123家合成生物企業,總估值近400億元,覆蓋醫療、材料、農業等九大領域。
面向未來,陳楚銘很肯定地說,研究生畢業后會留在深圳,這里既能提供頂尖的科研環境,又憑借著強大的經濟活力、優越的政策支持、良好的生活質量和豐富的文化氛圍,給青年人創造很多機會。
內容來源:南方日報
內容編輯:深圳人社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