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坤在微博平臺上回應與搞笑博主“四川芬達”的糾紛。楊坤表示:“最近,關于四川芬達的事情在網絡上引起了大家的討論和關注。從對方就此事發布第一條視頻開始,已經過去一個多月的時間了,這期間我始終沒有進行過回應,是因為我覺得這個事情還在訴訟過程當中,一切應該交由法律做出公正的裁決,而不是在網絡平臺“帶節奏”。但是最近隨著他們接二連三的舉動,越來越多的人對于此事的重點被帶偏,我覺得還是有必要向大家還原整件事情的經過。”
模仿明星并非新鮮事,從早期的“山寨明星”商演到如今的短視頻惡搞,模仿秀一直有其市場。合理的模仿可以帶來娛樂效果,甚至成為致敬的一種方式。然而,“四川芬達”的模仿顯然超出了合理范疇。
視頻中,“四川芬達”不僅復刻楊坤的“32場演唱會”梗,還以夸張的肢體動作、扭曲的表情模仿其演唱風格,甚至改編歌詞,如將《扔泥巴》改成“他們朝我扔白菜,我拿白菜炒盤菜”,并配以“你這音樂讓中國流行音樂倒退了15年”的嘲諷,這顯然是一種刻意丑化。
盡管未直接點名楊坤,但“中國好聲音導師”“32場演唱會”等標簽已足以讓觀眾明確聯想,要以說指向性極強,評論區更是充斥著楊坤的名字。
因此,這種模仿已非善意調侃,而是帶有明顯的貶低和侮辱性質,涉嫌侵犯楊坤的名譽權。
我國《民法典》規定,公民享有肖像權、名譽權,未經許可不得以營利或貶損方式使用他人形象。北京偉睿律師事務所林虎才律師指出,即便未指名道姓,若模仿行為足以讓公眾產生混淆或負面聯想,仍可能構成侵權。
明星作為公眾人物,對合理批評和娛樂性模仿需有一定容忍度。但容忍不等于無限退讓,惡意丑化、低俗炒作不在容忍范圍內。從視頻內容看,其模仿并非單純娛樂,而是以博眼球、賺流量為目的,甚至在被起訴后仍借機炒作,發布新歌《你禮貌嗎》繼續內涵楊坤。有明顯的主觀惡意成分。
類似案例并不少見,比如王寶強訴“王寶弱”,后者曾制作涉及王寶強私生活的爭議內容,最終被判道歉并銷號。又比如汪峰訴丁勇,模仿者直接使用汪峰姓名和形象營利,被判賠償10萬元。這些案例表明,法律不會縱容以“模仿”之名行“侵權”之實的行為。
“四川芬達”事件折射出部分網紅的畸形心態——黑紅也是紅,被告也能賺流量。在被起訴后,其粉絲量從36萬飆升至86萬,直播間人數一度突破30萬。這種“越罵越火”的現象,助長了“侵權即營銷”的不良風氣。
楊坤在回應中強調,維權不僅是捍衛個人名譽,更是為了維護網絡環境的底線。中央網信辦近年來已開展“清朗·整治短視頻惡意營銷”專項行動,對低俗模仿、惡意炒作加強監管。
模仿秀本身并非原罪,關鍵在于動機和方式,如模仿周杰倫的唱腔、劉德華的臺風,只要不惡意丑化,通常不會引發爭議。但是像“四川芬達”般通過貶低、侮辱博取流量,則必然觸碰法律紅線。
楊坤起訴“四川芬達”一案,不僅是個體維權,更是對網絡生態的一次規范。模仿可以有,但越界不可以有。法律不會保護以“搞笑”為名的惡意侵權,公眾也不該為“審丑”買單。希望此案能推動行業反思,真正的娛樂,應當有趣而不失尊重;真正的流量,應當取之有道而非踐踏底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