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晚英在家訪。
這是姜晚英時隔7個月后再次走上北京人民大會堂領獎臺。與授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榮譽稱號時一樣,領獎當天她早就穿戴好一身民族服裝。作為來自瑤族稀有支系土瑤的教育工作者,6個土瑤村的土瑤群眾主要聚居在她家鄉所在的大桂山深處24條山沖。
“我從大山走出來,穿著這身服裝領獎,孩子們能一下子找到我。”臨赴北京前,姜晚英給賀州市平桂區民族學校的孩子們承諾“帶糖回去”。她還在給孩子們做著榜樣:只要努力讀書,就能像他們的“老師媽媽”一樣走出大山,甚至去到北京。
作為30年前首批接受師范教育的瑤娃,她至今難忘彼時大山深處孩子們教育之路的艱難。“我在大桂山明梅村長大,每天走路上學要三個多小時。‘山里娃們’很好學,更想讀書,可小小身體難以承受奔波之苦,我那時也差點堅持不下去,何況還有更遠的孩子。”
懷著“再遠也要去上學,再苦也要讀好書”的信念,姜晚英已扎根家鄉從教三十七年。她先是回鄉擔任代課老師,后輾轉鄉鎮、城區學校任教,至此任賀州市平桂區民族學校副校長。“那時,整個山村群眾都受到鼓舞,我們瑤家女孩也能靠著讀書走出大山,給山外面的孩子們當老師了。”
隨著我國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全面小康社會的浩蕩春風吹進山里。從平桂區在城區學校組建民族班,到新建一所民族學校把瑤族學生們集中起來就讀,一步跨千年的巨變,也讓當地教育完成躍遷。
自己淋過雨的姜晚英,習慣了為別人撐傘。剛到平桂區民族學校時,寄宿的孩子由于離家遠,時有發生厭學、輟學、退學等問題。姜晚英多年來以“瑤族親人”身份,開啟了“絕不讓一個‘土瑤’孩子掉隊”的常態化家訪工作,走進成百上千個土瑤學生家庭。
距城區最遠的大明村,曾有個孩子因家人生病產生休學想法,姜晚英帶著老師緊急前往,但遭到了“閉門羹”。她回憶說,“我們得理解父母的無助,即便現在把她接走,后續他們還會擔心。”她當時留下話:“只要能來上學,有任何需要都可來找我姜晚英。”最終成功說服家長送孩子下山返校。截至目前,當地適齡瑤族學生無一人輟學。
姜晚英還牽頭創建“民族手工藝文化傳承特色實驗室”得到全區推廣,她總想“能再多做一點事”。“孩子們走出了大山,不僅要學習文化知識,還要讓他們知道民族的根在哪里,來時的路在哪里。”
“許多老師和我一樣扎根民族地區教育,這份榮譽屬于我們每一個人。”姜晚英說,“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等孩子們長大了,終有一天能夠想得起這份關愛、懂得了我們的用心,我就知足了!”
記者:付振強
文字編輯:楊智嘉
新媒體編輯:莫愁
審核:李木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