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一百單八將好人少壞人多、智者少愚者多,這是不爭的事實 :真正能做到大公無私舍己為人鋤強扶弱的好漢,梁山頂多有三條半;真正被官府欺壓而落草為寇的,一個巴掌都能數過來,可是那些被宋江吳用坑上梁山的人,有大把機會“立功贖罪”改變命運,卻沒有一個反戈一擊。
梁山好人和智者少,卻并不代表著沒有,比如魯智深就是一位有大智慧的好漢,浪子燕青和混江龍李俊,也都是聰明人。
前一段時間有人說“魯提轄三記鐵拳,打出了正義;燕小乙一擔金銀,挑出了智慧”,此言大有玄機,但是筆者還想接著問一句:武松血濺鴛鴦樓,那十五刀,又砍出了什么?
不知從什么時候起,有很多寫手開始質疑魯智深三拳打死鎮關西的正義性,筆者看了好幾遍水滸原著,也沒發現魯大俠到底錯在哪里,卻發現原來蔣門神是有“家人老小”的,也就是說,鄭屠的后人替“老祖宗”鳴冤叫屈而抹黑魯智深,就可以理解了。
鄭屠該不該打?答案當然是該打,而且是該痛打,因為他強納金翠蓮,是“虛錢實契”,也就是根本沒花三千貫“典身錢”,玩膩了之后又把金翠蓮當搖錢樹,讓他賣唱“還債”——如果真有那三千貫,金家父女“還”了不就可以離開了嗎?
鎮關西見了魯智深就認慫,但是金翠蓮和店小二在他面前卻大氣都不敢出,這是什么性質,說清楚了就會有敏感詞,我們看沈醉回憶錄,就會發現舊社會的軍統特務也是這么干的。
據沈醉回憶,他當稽查處長的時候,就招了一些地痞流氓當稽查員,其中一個稽查員就做了鄭屠一樣,對一個小姑娘伸出了黑手:“借口她父親供認,在她身上還藏有毒品,便把她衣褲全部扒下來檢查,實際上是借機來奸污她。從此,這個小姑娘就落入了這個稽查員的魔掌。除奸污她外,還迫她接客。”
鄭屠仗勢欺人是仗了誰的勢,一會兒再說,咱們先看他該不該死:魯智深是穿著六品武官綠戰袍去的肉鋪,鄭屠卻敢在光天化日之下對他動刀,往輕里說是有殺人動機,往重里說,那就是殺官謀逆,魯智深奪過刀來將其格殺,也是有功無過,更何況魯智深只是打了三拳而已。
魯智深誤殺鎮關西后為何要“畏罪潛逃”,其實他畏懼的不是律法和不存在的罪名,而是顧及鄭屠與小種經略相公的關系——宋朝文官武將做生意是常態,鄭屠的肉鋪,實際是小種經略相公開的,這一點魯智深十分清楚:“俺只道哪個鄭大官人,卻原來是殺豬的鄭屠。這個腌臜潑才,投托著俺小種經略相公門下,做個肉鋪戶,卻原來這等欺負人。”
要沒有小種經略相公撐腰,鄭屠如此欺男霸女,早就被正義之士修理了,也正是有軍方做靠山,所以金家父女有冤無處申,渭州知府也惹不起種家父子,魯智深應該是發現小種經略相公也跟此事有微妙關系,所以才一走了之——三千貫在當時不是一個小數字,送給蔡京能買一頂直秘閣或六頂通判管帽,又豈是一個鄭屠能拿得出、“吃”得下的?
當官府不能伸張正義的時候,魯智深就只好用自己的拳頭來說話,所以說魯智深那三拳打出了正義,是一點問題都沒有的。
魯智深三拳打出了正義,燕青那一擔金銀,也挑出了智慧:在水滸原著中,燕青并沒有帶著李師師走,李師師也不可能跟燕青一起走——宋江被毒死后,宋徽宗趙佶做噩夢的時候,就睡在李師師身邊。
梁山軍攻破方臘最后的據點,那一幕簡直不敢入目:“眾軍將都入正宮,殺盡嬪妃彩女,親軍侍御,皇親國戚,都擄掠了方臘內宮金帛。燕青搶入洞中,叫了數個心腹伴當,去那庫里擄了兩擔金珠細軟出來,就內宮禁苑放起火來。”
宋江和方臘原本都是“反賊”,梁山好漢變成朝廷鷹犬后,連無辜弱女都不放過,只不過他們的燒殺搶掠變成了“合法”而已。
招安后梁山好漢的性質變了,人性也沒了,燕青不可能再同流合污,那些所謂的“軍功”,在燕青眼里已經一文不值,還是真金白銀來得實惠。燕青之所以叫心腹搜集金銀,就是沒想交給宋江請功,而是做好了離開的準備。
金錢不是萬能的,沒有金錢是萬萬不能的,要是沒有金元寶做敲門磚,燕青連李師師的面都見不到,去三瓦兩舍,也需要揮金如土,燕青既然想浪跡江湖讓浪子名副其實,手頭不闊綽是不行的。
燕青不要虛名,只要真金白銀,用曹操的話來說,就是不“務虛名而處實禍”,就是李師師肯跟他走,他也不會同意“有主的餑餑不能動”,宋徽宗的禁臠,燕青怎敢染指?天涯無處不芳草,燕青怎么會為了一枝殘花敗柳,而放棄整座森林?
梁山一百單八將,沒有殺戮過無辜的沒幾個,所以得善終的也沒幾個,其中最長壽的,可能就是行者武松了——古代能活七十的都很稀少,能活到八十,見官都不用下跪了。
武松八十歲壽終正寢,顯然是沒有做過折壽惡事,他血濺鴛鴦樓十五刀連殺十五人,曾經被一些西門后人說是濫殺無辜,但是我們細看那十五刀之下,其實并沒有一個冤死鬼,尤其是那個“養娘”玉蘭,更是張都監的主要幫兇,甚至可能就是張都監的侍妾。
我們細看水滸原著,就會發現玉蘭跟張都監的關系不一般:“張都監叫喚一個心愛的養娘,叫做玉蘭,出來唱曲。”
古代家主跟養娘的關系不可描述,貂蟬也不是王允的義女而是“歌伎”,貂蟬把董卓呂布忽悠得五迷三道,玉蘭也把老江湖武松忽悠瘸了:“只聽得后堂里一片聲叫起“有賊”來……只見那個唱的玉蘭,慌慌張張走出來指道:‘一個賊奔入后花園里去了!’武松聽得這話,提著梢棒,大踏步,直趕入花園里去尋時,一周遭不見。”
張都監對武松欲擒故縱,張家上下都是知情者、參與者,卻沒有一個人向武松透露半點風聲,最后暗夜設計,更是“齊心協力”栽贓武松。
武松一向很在意自己的名聲,張都監沒有在酒中下毒后毀尸滅跡,而是要給武松扣上小偷的帽子,這就是毀其名節殺人誅心。
張都監先給武松按上一個竊賊的罪名,然后又想制造武松半路脫逃不成被格殺的假象,這可比直接在府中干掉武松,要狠毒多了。
既要毀武松的名,又想要武松的命,武松無路可走的時候,就只能殺出一條血路,所以他在鴛鴦樓那十五刀,雖然未必每一刀都砍出了正義,卻砍出了快意恩仇。
武松和魯智深誰是梁山第一條好漢,這個問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魯智深和武松以不同方式維護了他們心中的正義,比較而言,還是武松的快刀更有威懾力:看那些貪官惡霸,還敢不敢陷害他人?
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部水滸傳,武松和魯智深是不是英雄好漢,千年以來已有定論,剩下的問題就比較簡單了:如果您遇到了鎮關西鄭屠,敢不敢在他臉上揍三拳?如果您是進了鴛鴦樓的武松,會留下幾個活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