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的騰沖市清水鎮司莫拉佤族村,古樹參天、梯田疊翠。五一假期期間,游客的歡笑聲與村民舂米的“咚咚”聲交織成曲。
這個佤語意為“幸福的地方”的古老村寨,正依托文旅融合的東風和“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聯營模式,在擦亮幸福底色的同時,讓幸福的成色更足。
清晨6點,司莫拉佤族村的薄霧還未散盡,村民李發順家的廚房已氤氳著裊裊蒸汽。蒸屜輕啟,新糯的清香撲面而來,夫妻倆嫻熟地揉搓著米團,指尖翻飛間,一枚枚大米粑粑漸次成型。“從選料到蒸制需經七道工序,米要現舂,火要松柴慢煨。”李發順笑著說。
“口感綿軟、米香濃郁,這個大米粑粑太好吃了。”來自湖北孝感的游客黃玲表示,“等走的時候我會帶一些回去,給家人也嘗嘗”。
在給廣東游客李涵玲一家推薦吃法時,李發順說:“你可以試試粑粑蘸佤山的野蜂蜜,糯里泛著甜。”
“好的,就按你說的來一份!這甜的是生活,糯的是情誼嘛!”李涵玲笑著接道。
化身文化使者的李發順還將粑粑制作工序轉化為沉浸式體驗項目。游客圍坐在木桌前,揉捏著溫熱的米團,爭相體驗這一“網紅”項目,笑聲在氤氳的糯香里散開。李發順介紹:“每天的大米粑粑銷售額大概在300多元,高峰期差不多有1000余元。”
如果說李發順的大米粑粑是司莫拉佤族村文旅融合結出碩果的縮影,那么返鄉青年趙仁新創立的“佤鄉情”特產店,也在將佤族群眾每天的幸福具象化。“2024年,我通過售賣土特產和依托茶樓、休閑小巷、旅拍等項目,實現收入20萬元。”趙仁新說。
腦子靈活的村民羅愛艷也沒閑著,借著文旅發展的東風,她將家中的二層小樓改造為精品民宿。平日里,她在村口的幸福咖啡屋研制有佤族圖騰拉花的卡布奇諾。“以前只會煮大鍋茶,現在能用手沖壺演繹佤山風味。”羅愛艷邊擦拭咖啡機邊說。
隨著司莫拉佤族村的知名度不斷提高,在村里經營小賣部的趙家海生意也是越來越好。“收入比以前翻了幾番,去年還新開了客棧,生活越來越好了。”掩飾不住笑容的趙家海感慨不已。
“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聯營模式,成為佤寨振興的堅實保障。合作社通過“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制度改革,將散落空地、傳統技藝等“沉睡資源”激活為共富資本,構建可持續的“造血系統”。2024年,合作社實現收益110余萬元,60戶村民共領取分紅39.2萬元。
五一假期前三天,司莫拉佤寨共接待游客4800余人,預計后續客流還會攀升。暮色漸深,司莫拉廣場的篝火燃起,游客與佤族同胞共跳團結舞,火光映照著張張笑臉,也照亮著佤寨的幸福未來。
開屏新聞記者 崔敏 通訊員 楊焱淼 尹可薇 董履香 攝影報道
一審 孫琴霞
責任編輯 羅秋旭
責任校對 楊飏
主編 嚴云
終審 編委 陳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