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五四運動106周年
1919年5月4日
愛國青年們用熱血和青春
奏響了近現代中國愛國主義的最強音
一聲聲吶喊穿越一個多世紀
至今仍在人們耳邊縈繞和回響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圖為1919年5月7日上海各界人民二萬多人舉行國民大會并游行示威。(圖源:新華社)
沒有人可以永遠年輕
但永遠有人年輕
在云嶺熱土上
一群年輕人用腳步丈量理想
用行動詮釋擔當
他們從城市走向鄉村
從課堂深入田間
將青春融入國家發展滾滾洪流
▲為紀念青年的奉獻精神,而被命名的昆明青年路。(開屏新聞資料圖)
值此五四青年節之際
一起走進他們的故事
關鍵詞:熱愛
桂海潮,保山市施甸縣一個農村普通家庭的孩子,通過勤奮努力,在國家培養下,從“農村娃”成了航天科學家。
▲桂海潮(圖源:新華社)
還記得,那是2003年10月15日,施甸中學的校園廣播播出一則消息:“航天員楊利偉駕乘神舟五號飛船一飛沖天,中華民族千年飛天夢圓?!甭劥?,正在就讀高二的桂海潮十分振奮,“飛天夢”的種子迅速萌發。
兩年后,桂海潮以施甸縣理科第一名的成績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宇航學院飛行器設計與工程專業,對夢想作了最精彩的回應。
精彩還在繼續。桂海潮僅用了9年的時間,就一路攻讀完博士學位,繼而赴國外從事博士后研究,并在國際頂尖期刊發表近20篇SCI學術論文。31歲那年,年輕的他已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任博士生導師。
不過,這時的桂海潮依然是在地上仰望星空,“飛天夢”似乎還有一段距離。
2018年5月,我國啟動第三批預備航天員選拔工作,年少時的“飛天夢”近在咫尺!
經過層層選拔,桂海潮成為我國第三批航天員中4名載荷專家之一。緊接著,2023年5月30日,桂海潮和航天員乘組同志一起乘坐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發射升空;10月31日,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東風著陸場成功著陸,載人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桂海潮回母校作報告(開屏新聞資料圖)
圓夢太空,桂海潮也成了我國首個執行載人飛行任務的載荷專家。
在云南,像桂海潮一樣的孩子還有很多,他們的夢想在這片熱土萌芽、生長,最終走向遼闊天地,從仰望星空的人,成為群星中閃耀的一顆。
關鍵詞:拼搏
2025年4月13日凌晨,在克羅地亞奧斯耶克舉行的國際體聯體操世界杯奧斯耶克站,代表中國出戰的云南昆明籍運動員楊凡予微,在女子高低杠比賽中再次完成由自己名字命名的高難度動作,為中國隊拿到一枚寶貴的金牌。
▲3月22日,冠軍中國選手楊凡予微(中)、亞軍美國選手克萊爾·皮斯(左)、季軍中國選手田倬凡在頒獎儀式上合影。(新華社記者 劉磊 攝)
3月21日,在土耳其安塔利亞舉行的2025年國際體聯體操世界杯比賽資格賽首日,20歲的昆明姑娘楊凡予微技驚四座,在女子高低杠項目成套動作中完美地完成了“直體葉格爾空翻轉體360度”的高難度動作。由于她是首位在國際體操聯合會正式比賽中完成這一動作的運動員,國際體聯將該動作命名為“楊凡予微空翻”,并列為G組難度動作,是目前高低杠項目中的最高難度組別。
楊凡予微因此成為中國體操界又一位擁有以自己名字命名動作的運動員,載入世界體操史冊,同時這也是云南體操歷史上首次有云南運動員的動作被國際體聯命名。
楊凡予微的體操生涯始于官渡區六甲中心幼兒園,這所以體育為特色的幼兒園是她的啟蒙之地。2008年,剛入園不久的楊凡予微就展現出了過人的身體柔韌性和協調性。在一次市級幼兒體操比賽中,她被市里的教練員一眼相中,認為她是體操的好苗子。比賽結束后,楊凡予微和20多個孩子一起參加了官渡區組織的集訓,雖然訓練很艱苦,但楊凡予微堅持了下來。
▲楊凡予微在比賽中(新華社記者 劉磊 攝)
進入小學后,楊凡予微的生活變成了半天上課、半天訓練的模式。從2014年省第十四屆運動會預決賽共拿下6枚金牌,到2016年包攬云南省體操冠軍賽女子甲組跳馬、高低杠、全能、平衡木四個第一名,楊凡予微在各級各類體操比賽中斬獲佳績,成了體操界的一顆新星。
今年5月,楊凡予微將代表云南隊參加在廣西南寧舉行的全國體操錦標賽,這也將是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體操成年組的資格賽。屆時,她將和云南隊友一起全力為云南爭取決賽資格。
關鍵詞:創新
千百年來,世界上主要的糧食作物水稻、小麥和玉米都為一年生作物,每次收獲后必須重新種植。這對農民來說是一項繁重的勞作,并可能導致土壤侵蝕等環境問題。
而云南大學多年生稻團隊原創性培育出的多年生稻,種植一次可連續免耕收獲3至5年?!岸嗄晟昴晟?,生生不息”,可以用“割韭菜”形容多年生稻的主要特點。
▲學生下田歸來(謝銳佳 攝)
這一科研成果的背后,有一支了不起的團隊。云南大學多年生稻團隊共有13人,其中35周歲以下青年占比約為77%。在老師的帶領下,他們把課堂搬到田間,把論文寫在地頭。
多年前,在老師的帶領下,一群稚氣未脫的大學生來到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在勐??h曼拉村租下50畝地作為試驗田,從此便在這里扎了根。他們挽起褲腿,在試驗田間穿梭,開著拖拉機犁田,駕駛無人機施肥,測量水稻光合葉綠素和水分。
在當地老鄉眼中,他們在田間地頭里干得、與鄰里鄉親們說得、在水田旱地中走得、在繁重勞作后吃得、在茅室棚戶里睡得。
▲師生在做插秧前準備(謝銳佳 攝)
最終,他們成功培育出的多年生稻品種實現了“一次栽種,多次收割”,平均每畝節約6至10個人工,節約了勞動力、降低了勞動強度,節約生產成本45%~50%。實現了多年生糧食作物育種“從0到1”的突破。
莊稼在生長,青年在成長。季節更替,景色變化,但他們因長期勞作而曬黑的皮膚未曾改變。他們深深地扎根在田間,像研究的多年生稻一樣,在土地里獲取養分,也在土地里懂得責任與擔當。
關鍵詞:溫暖
玉溪澄江市路居鎮下壩社區張營村二組村民張剛,質樸善良的他,在一個普通的日子里,做了一件不普通的事: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挽救了4條鮮活的生命。
▲張剛(圖源:“文明澄江”微信公眾號)
2024年7月22日下午,在路居鎮撫仙湖畔情人島附近,兩名兒童意外落水,他們的兩位母親貿然下水營救卻因不會游泳被困水中。在危急時刻,正與兒子在湖邊玩耍的張剛見狀,沒有絲毫猶豫沖向湖邊,縱身一躍跳入水中,他奮力劃動雙臂,快速游向落水人員。
張剛先將離岸邊較近的兩位母親和12歲小女孩營救上岸。被救母親告知他湖里還有一人后,盡管體力已嚴重透支,但張剛仍毫不猶豫再次入水尋找。在潛下兩三米處,他睜大眼睛在渾濁的湖水中艱難搜尋,終于發現了8歲小女孩。他一把抱住小女孩,用盡全身力氣將其托舉回岸邊,每一次向上的推舉都仿佛耗盡了他所有的力氣,但他咬牙堅持著,直到把孩子安全交到母親手中。
將落水者救上岸后,張剛癱坐在地,嘔吐不止,臉色蒼白如紙。他緩了幾分鐘,確認落水者無恙后才帶著孩子悄悄離開現場。
▲張剛在兩次入水救人處散步(圖源:玉溪市融媒體中心)
事后,當被問及救人時的想法及是否擔心生命危險時,張剛坦誠地說:“肯定有危險,撫仙湖現在水位下降,呈現斷崖式水位,往前一步水深可能就十幾米……但當時什么也沒想,只想著必須去救人,那可是幾條鮮活的生命!”
當記者問他,“以后還會救人嗎?”1989年9月出生的張剛毫不猶豫地回答:“會,我肯定會。”
關鍵詞:擔當
2020年春節,一條因土味“硬核”大喇叭方言喊話火出圈,視頻在各大網絡平臺上的點擊量已經突破5億多次,這個“出道”即成功的人就是“曲靖老村長”趙朝鵬。
就這樣,趙朝鵬把手機當作新農具,成為新時代的新農人,選擇回到家鄉、堅守家鄉、建設家鄉、經營家鄉。
▲“曲靖老村長”趙朝鵬(開屏新聞資料圖)
2023年9月,在“曲靖老村長”這個網紅IP的引流下,他的家鄉——曲靖市沾益區龍華街道清河社區的紅瓦房村開園就走紅,迅速成為網紅村,修建了咖啡店、會客廳、博物館、奶茶店、民宿以及小吃一條街等,每天來村里消費、體驗的游客越來越多,走出了一條農文旅融合的路子。
“不是自己一個人帶火一個村,其實自己只是紅瓦房村227戶人家當中的一個村民?!壁w朝鵬說,現在的農村大有可為,鄉村振興需要有知識、有文化、有能力、有見解的年輕人回到鄉村、建設鄉村。
與“曲靖老村長”一樣,大學畢業后選擇返鄉的90后董梅華,也舉起了手機,將云南的美食一道道端上了屏幕,她就是“滇西小哥”,一位分享鄉土氣息的博主。
▲“滇西小哥”董梅華(圖源:@滇西小哥)
多年來,她以家鄉云南省保山市施甸縣由旺鎮為大本營,以美食為切入點,創作拍攝了400余條短視頻,記錄鄉村生活、制作特色菜品、展示民俗文化,在海內外收獲了4000多萬粉絲。
村民們也從剛開始的不理解到今天在手機上經??吹健暗嵛餍「纭钡囊曨l,許多村民也嘗試記錄生活,并且盡可能地幫助“滇西小哥”拍攝,向外界展示家鄉,展示如詩如畫的云南。
從單純的拍視頻銷售土特產到成為美食博主,從一個人探索到帶動更多村民共同致富,如今的董梅華已成了眾多返鄉青年創業的榜樣,成了鄉村振興道路上的領跑人。
關鍵詞:奉獻
“好不容易走出大山,為什么還要回去?”面對親友的質疑,云南經濟管理學院畢業生熊緣笑著回答:“因為走出大山,就是為了有能力回來?!?/p>
2023年夏天,當同學們紛紛奔向城市時,熊緣在志愿填報系統里堅定地勾選了“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目的地是家鄉瀘水市稱桿鄉。兩年來,她在組織青年活動、整理基層團建資料、接待來訪群眾、落實產業扶持政策等瑣碎工作中,觸摸到了基層治理最真實的脈搏。
▲熊緣(圖源:瀘水市融媒體中心)
防汛期間,熊緣連夜整理了全鄉12個村(社區)的受災數據,參與應急救援,幫助群眾清理道路淤泥;暑期,她為留守兒童開設托管班。當孩子們用歪扭的字跡寫下“謝謝小熊老師”時,她紅了眼眶并在日記本中鄭重寫道:“所謂成長,不是成為多厲害的人,而是讓需要你的人因為你的存在而多一分希望。”
熊緣的故事,正是云南省發揮西部計劃實踐育人功能的鮮活注腳。
▲熊緣在社區居民家入戶(圖源:瀘水市融媒體中心)
為引導志愿者將報國之志轉化為志愿崗位實績,云南省項目辦多管齊下,進一步強化服務保障,實行省、州(市)、縣三級項目管理,確保志愿者補貼及時發放;推動志愿者參與基層治理創新,建設50個基層治理項目,打造“高校青年幫扶品牌”,通過教育幫扶、志智雙扶助力鄉村振興。2024年,還新增1500個地方項目崗位。2025年計劃再增2000個,為更多青年提供扎根基層的舞臺。
“西部計劃對我而言,不是簡歷上鍍金的勛章,而是一場重新認識家鄉的社會實踐?!毙芫壵f。如今,她已決心留在稱桿鄉,繼續“用泥土丈量理想”。
熱愛、拼搏、創新
溫暖、擔當、奉獻
從這一個個青春身影
可以感受到云嶺青年
與偉大時代的“雙向奔赴”
從這一個個青春臉龐
可以看到未來的模樣
▲開屏新聞資料圖
愿云嶺青年
如光如炬,一起向未來!
統籌 陳潔
開屏新聞記者 貓恩泊 整理報道
部分內容綜合自云南發布、云南網、云南日報-云新聞、昆明日報、云南省體育局、昆滇教育、央視新聞、新華社、“文明澄江”微信公眾號等
責任編輯 貓恩泊
責任校對 何丹 楊飏
主編 林舒佳 嚴云
終審 編委 陳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