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林
編輯/楊博丞
圖源/豆包AI
許多人或許未曾預料到,中式“土味爽劇”竟能成為全球觀眾的新寵。
據點點數據4月20日統計顯示,昆侖萬維旗下DramaWave從4月5日開始進入韓國Google Play娛樂應用榜TOP10,4月12日超越Netflix登上榜首,霸榜整整一周。
(韓國Google Play娛樂應用榜競爭趨勢 圖源:點點數據)
而不久前,上海嘉書公司旗下短劇應用平臺TopShort也憑借《大小姐整頓職場霸凌》、《大小姐正在偷偷實習中》這兩部短劇,在日本受到廣泛歡迎,TopShort在日本iOS應用暢銷榜的排名,一度超過全球流媒體平臺Netflix和日本本土視頻應用U-NEXT。
從東南亞的便利店女工用話費充值觀看《梅花香自苦寒來》,到歐美Z世代為《Falling for the CEO》中“反套路”東方霸總瘋狂打call,再到中東的家庭主婦為追更《沙漠之王》單日豪擲35萬美元,中國短劇正以“低成本+高爽感”的方程式,在全球娛樂版圖上開辟出一條數字時代的“文化絲綢之路”。
只不過,這場“爽感經濟”的全球擴張,既依賴對人性需求的精準把控,也面臨文化沖突與合規風險的多重考驗。
一、全球短劇應用,八成中國企業
據eMarketer數據顯示,2023年全球互聯網用戶數量共23.2億,2024年海外移動視頻用戶約15億,在整體網民中滲透率達64%。此數值隨著時間推移而不斷增長,為短劇出海儲備了大量潛在用戶。
自2023年以來,全球用戶看短劇的時間持續增長,相關話題的討論度也在迅速升溫。截至2024年3月,過去?年全球短劇App用戶時長增長了16倍,TikTok上 #shortmovie 話題累計觀看量達到172億,#shortfilm話題累計觀看量更是高達290億。
而據短劇自習室統計,全球約431個短劇應用,內購收入前50名應用占據98.45%市場份額。在這50個應用中,40個由中國企業開發,占比高達80%。這意味著,中國開發的平臺為海外短劇市場貢獻了68.75%的內購收入,海外本土平臺僅分得29.58%的市場份額。
(圖源:短劇自習室)
具體到地區來看。中國短劇出海主要包括歐美、日韓、東南亞及中東等地區。
根據點點數據顯示,2023年8月至2024年6月,北美地區的RPD(平均單次下載收入)為4.7美元,日本地區的RPD約4.13美元,歐洲地區的RPD約2.3美元,中東地區的RPD約1.1美元,東南亞地區的RPD為0.7美元,而海外短劇行業的平均水平為2.0。
高RPD代表著成熟的付費習慣。可以說,美國地區憑借著一己之力拉升了行業的付費率,也因此成為國內企業短劇出海的必爭之地。
而在內容偏好上,各地區也大有不同。
例如,美國用戶偏愛具有強烈情感沖突、奇幻元素和快節奏劇情的內容,如霸總、甜寵、復仇等題材的短劇;日本市場注重內容的品質和深度,偏好職場逆襲、家庭倫理等題材;韓國觀眾依舊對浪漫愛情、校園青春等題材有較高的興趣;東南亞市場中的爆款作品則主打的是底層翻身、不斷打臉的純粹爽感。
向來“難搞”的歐洲地區這邊,對短劇內容的審美和需求也呈現多樣化,他們既關注劇情的創新性和邏輯性,也注重畫面的質感和藝術表現。因此,具有獨特創意和高品質制作的短劇才能在歐洲市場更容易獲得認可。
于是我們看到,中文在線旗下海外短劇平臺ReelShort在美國地區推出《Fated to My Forbidden Alpha》(命中注定的我的禁忌之戀)等短劇,融合狼人、霸總、復仇等元素,滿足了歐美觀眾對浪漫與刺激的追求。截止到2024年9月,ReelShort已獲得全球雙端內購收入約1.42億美元的成績,是2023年全年收入的4.92倍。
上海嘉書科旗下的TopShort則選擇日本作為出海的第一站,通過“大小姐”系列短劇成功吸引了大量日本觀眾,在日本IOS應用暢銷榜的排名和營收一路飆升,月營收超68萬美金;而在東南亞市場,九州文化旗下Shortmax上線的《梅花香自苦寒來》短劇,融合了“勵志”和“逆襲”等元素,在東南亞市場已經獲得了超過3000萬的播放量。
可以說,隨著國內短劇市場競爭日益激烈,越來越多的國內企業看到了中國泛娛樂內容國際化的潛能。但這場“爽感經濟”的全球狂歡,究竟是文化輸出的新范式,還是又一場曇花一現的流量泡沫?
二、壟斷全球市場,不只“爽感”而已
眾所周知,中國短劇以每集1-5分鐘的極簡時長、高頻反轉和強沖突情節為核心,契合了當代用戶碎片化娛樂消費的趨勢。這種敘事模式不僅能迅速抓住觀眾注意力,形成“電子榨菜”式的成癮性觀看體驗,還能通過懸念設置激發用戶持續付費解鎖的動力,成為吸引全球觀眾的基礎邏輯。
例如,之前在海外爆火的短劇《The Double Life of My Billionaire Husband(我的億萬富翁丈夫的雙重生活)》,劇情集齊了先婚后愛、霸道總裁、惡毒繼母等眾多元素,每15秒一個高潮、3分鐘一個反轉。
但光有“爽感”還是不夠的。中國企業在海外短劇市場能形成近乎壟斷的競爭格局,背后離不開國內的豐富資源和經驗優勢。
首先,內容生產力是海外短劇產業發展的基礎。
目前中國短劇出海以譯制劇為基本盤,而國內每年超4萬部的短劇產能,為海外譯制劇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內容彈藥,翻譯出海的模式也成為快速打開國際市場的低成本利器。
并且,即便要開拓海外本土原創短劇市場,中國也擁有其他國家不具備的單集付費故事庫,可作為全球化改編的素材。同時,國內短劇產業也已構建起一套制作、發行、變現的工業化生產體系,這套成熟的產業方法論向海外市場遷移并不難。
其次,普世情感與價值觀共鳴可以打破文化壁壘。
盡管不同國家和地區擁有獨特的文化背景,但普世情感與價值觀可以跨越國界。
例如,《The Double Life of My Billionaire Husband(我的億萬富翁丈夫的雙重生活)》中“先婚后愛”的設定,意外戳中歐美觀眾對“契約婚姻”題材的偏好;《狼人總裁的落跑新娘》將東方玄學與西方魔幻結合,用“職場歧視”“校園霸凌”等普世議題吸引大眾;東南亞觀眾則對《梅花香自苦寒來》中底層女性的逆襲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
可見,中國短劇只要抓住人類的共同情感——對甜蜜親密關系與美好感情的向往,對底層崛起敘事的共鳴,對善惡得報這一樸素價值觀念的認同,就能跨越語言和文化障礙,吸引到來自各國的民眾。
最后,靈活的變現模式和營銷引流。
不同于Netflix的訂閱制,中國短劇的盈利模式主要有IAP(付費模式)、IAA(免費模式)和IAAP(混合變現模式)三類。依托免費內容吸引用戶后,平臺會根據下沉市場的特點選擇不同盈利模式。
比如,在北美、日韓這類中青年女性用戶占多數且付費意愿強烈的市場中,IAP模式下的用戶可以通過充值解鎖后續內容。以《The Double Life of My Billionaire Husband(我的億萬富翁丈夫的雙重生活)》為例,前5集免費觀看,后續每集0.5美元,用戶留存率較純付費模式提升46%。
而在東南亞這一超過65%的用戶更愿意觀看廣告解鎖劇集、人均付費意愿低的市場中,通過IAA模式進行廣告變現的方式則占據了超過80%的市場份額。
與此同時,中國短劇也構建了獨立于傳統發行體系的全新傳播生態。不同于長劇依賴Netflix等第三方平臺宣發,ReelShort、TopShort等短劇應用通過在YouTube、TikTok投放高能劇情切片,成功將全球用戶導入自有平臺。
因此,從某種程度上看,中國短劇正試圖以“爽感敘事+內容彈藥+靈活變現”的組合拳,在Netflix耗費20年搭建的流媒體帝國城墻外,摸索出一條另類的“文化輸出”之路。
三、層層挑戰之下,長路漫漫可期
對海外短劇賽道的從業者們來說,雖然海外市場整體利潤空間更高,但制作和運營壓力并不小。
比如在文化適配上,為了把中國爽劇改編成海外特供,編劇們每天都要絞盡腦汁地做“本土化”適配:中國 “包辦婚姻”的情節要改為西方的“契約婚姻”,宗族祠堂也要改為家族城堡;面向中東的出海短劇要融入法老、金字塔、王后等人物情節;日本觀眾對方言差異極其敏感,關東與關西口音的細微差別也要格外注意......
但即便如此小心,還是有不少企業踩了坑。
快手國際版SnackVideo的《修仙大佬在紐約》,因“物化女巫群體”遭投訴下架;浙江某短劇團隊在泰國市場推出的《霸道總裁與女奴》,因植入“伊斯蘭教法”元素引發爭議;某平臺將國內爆款《閃婚老公是首富》直譯為阿拉伯語版本,因涉及多妻制爭議遭中東多國封禁,損失超2000萬元。
除了要注意文化差異和內容合規,短劇的制作與營銷成本也是出海企業需要考慮的重要問題之一。
由于現今的短劇出海并未充分帶動各國本土企業入局,人才供給少、資源密度低,導致海外短劇的制作成本居高不下。
2024年中就有消息稱,北美的短劇制作成本上漲到18萬-25萬美元;倫敦市場相對減少了區域溢價,制作成本在16萬-23萬美元。而相似類型的劇本前提下,同樣作為英語主流國家的澳洲,預算優勢比倫敦更高,可以到14萬-21萬美元。然而,制作成本往往不是短劇出海業務中最大的支出。
要知道,國內短劇依托于抖音、快手等迅速崛起,這些平臺已經積累了大量的原生用戶,不太需要花時間將這些觀眾引過來。但海外短劇并沒有原生平臺,出海的短劇公司往往需要建一個APP,將用戶從Ins、YouTube、Tik Tok等平臺上引過來,這就需要花費很高的投流費用。
據了解,有“短劇上市第一股”之稱的Mega Matrix,通過運營海外短劇平臺FlexTV,公司在2024年實現了3618萬美元總收入,但2239萬美元的廣告支出覆蓋掉了總收入的62%,高昂的海外推廣和獲客成本嚴重擠壓了利潤空間。
值得一提的是,海外不同地區的用工制度也讓中國企業十分“頭疼”。
像是泰國當地人的工作節奏偏散漫,有時候拍攝四天就要求休息一到兩天;法國的每周35小時工作制,讓習慣高強度拍攝的中國團隊難以適應;歐美演員時薪是橫店群演的8倍,國內短劇愛用“人海戰術”就用不起了......
總之,這場跨文化的“短劇淘金熱”才剛剛開始。無論是在內容上做更深入的本土化,還是制作和投流成本的不斷上漲,亦或是用戶需求的逐漸升級,都是在倒逼行業從“流量至上”轉向“精品化+本地化”的深層突圍。
而這場跨越語言與地域的敘事實驗,不僅正成為中國文化輸出的新載體,也有望成為連接全球觀眾情感與價值觀的新橋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