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5月4日訊(記者 吳雨其)2025年5月4日,興證全球基金、財聯社、騰訊新聞共同主辦的“投資·可為|2025年度中國投資人峰會”在奧馬哈進行。
在“再談價值投資:可為與邊界”圓桌討論中,喜馬拉雅資本副董事長常勁、芒格書院創始人施宏俊、國聯安基金權益投資部基金經理、價值投資組負責人楊岳斌,與主持人騰訊財經負責人劉鵬共同探討了價值投資的核心理念、歷史傳承與當代挑戰。
從伯克希爾六十年的復利奇跡,到當代規模與邊界的挑戰,再到變局中的成長價值辯證,本次圓桌討論揭示了價值投資的復雜性與生命力。無論是巴菲特的傳承安排,還是對機會成本、風險收益非對稱性的精妙運用,抑或對能力圈與清單思維的堅持,核心始終未變:以理性穿透市場噪音,以長期對抗短期波動,以微觀努力回應宏觀無常。正如施宏俊所言:“樂觀應該是對的。”在價值投資的框架下,可為與邊界的探索,仍將是未來六十年的永恒主題。
價值投資的來時路:傳承與進化
巴菲特股東大會的落幕,成為本次圓桌討論的起點。
施宏俊觀察到,盡管巴菲特宣布逐步交棒,但參會者的熱情不減反增,“大家還是有很多期待,期待伯克希爾有新的60年”。他進一步指出,巴菲特的交班安排不僅是人事更迭,更是對企業文化的延續,“今天巴菲特對一些問題的回答,更多是講到怎么看我們所處的時代,年輕人怎么過好一生。”種宏觀視角為伯克希爾的未來奠定了基礎。
常勁從歷史維度補充,巴菲特的傳承計劃早有端倪,“關于巴菲特接班人的討論也不是一兩年,而是討論了十幾年了。”他特別提到芒格的離世對巴菲特的影響,“芒格先生去世了以后,我也可以感覺到巴菲特先生肯定還是有退役的感覺。”阿貝爾的亮相標志著“價值投資大道光明的時代還在前面”。
楊岳斌從基金經理視角切入,指出阿貝爾對巴菲特理念的忠實繼承:“買一個股票就是買一個企業,我們要看這個企業5年、10年,乃至15年的經濟特征。”他進一步強調,理解價值投資需回溯源頭,“巴菲特的師傅是格雷厄姆,他的另外一個師傅叫做費雪。如果不把格雷厄姆和費雪的原版都看一遍,大家對費雪的理解很容易出現到不到位的情況”。
伯克希爾六十年的成長歷程,成為價值投資實踐的最佳范本。常勁認為,復利的力量是其成功關鍵,“自始至終去實踐理解生意、以股東心態做決策,復利的力量才真正造就了今天伯克希爾的成功”。
施宏俊則以西科金融收購案為例,揭示巴芒風格的核心:“一旦建立信任關系,就輕易不破壞信任關系”,并通過業務升級“把被低估的公司變成好公司”。楊岳斌補充道,巴菲特的歷史選擇彰顯定力,“當市場泡沫出現時,他會選擇離場”,例如1969年解散合伙公司以規避沸騰歲月的風險,以及1999年拒絕科技股泡沫的堅持。
伯克希爾的啟示:邊界與規模挑戰
伯克希爾六十年的發展歷程,既是價值投資的成功范本,也為超大規模資金的運作提供了獨特啟示。
常勁指出,伯克希爾的體量已使其成為“系統性重要的金融公司”,這導致其投資邏輯與普通基金截然不同,“當你的規模變得非常大的時候,你就是市場了”。因此,伯克希爾需儲備巨額現金以應對“未來發生重大事件時的巨大機會”,例如2008年金融危機中抄底高盛優先股的經典案例,“當這種機會發生時,你手里邊要有子彈,因為那時再去湊錢就來不及了”。
此外,現金儲備還承擔著戰略職能,“伯克希爾作為保險和再保險公司,也是系統性重要的金融公司,在重大災難性事件中需有足夠的資本支撐業務”。楊岳斌以伯克希爾的日本投資為例,解析其風險控制的精妙設計:通過發行低成本日元債投資五大商社,并利用匯率掉期鎖定風險,“風險收益非對稱性被完美實踐,妥妥的收益,沒啥風險”。
他進一步強調,這類操作依賴伯克希爾的特殊地位,“普通投資者難以復制,但可從中領悟巴芒對風險收益比的極致追求”。施宏俊則提醒,伯克希爾的現金管理需跳出傳統框架,“美國國債利率回報不低,但它與一般公司的考慮完全是兩種想法”。
面對宏觀環境的不確定性,施宏俊主張以長期視角對抗短期波動:“巴菲特在伯克希爾50周年時寫道,盡管美國經濟短期起伏,但長期必然向上。對中國經濟也應如此看待。”常勁則提出微觀層面的應對策略:“宏觀是客觀的,我們無法改變,但可以尋找真正有競爭力、能持續創造價值的公司。”
楊岳斌系統化總結“四個過濾器”方法論:第一,識別“花很少本錢就能產生大量現金流”的好生意;第二,評估護城河的深度與可持續性;第三,解決代理人問題,確保管理層與股東利益一致;第四,嚴格計算內在價值,“1塊錢的東西需以6毛、7毛買入”。他將其類比飛行員的清單思維,強調對投資安全的保障,“像飛行員用清單保障飛行安全一樣過濾風險”。
變局中的可為:成長與價值的辯證
當下市場對“紅利”與“成長”的爭論,暴露出對價值投資的常見誤解。楊岳斌尖銳指出,將紅利等同于高股息是致命誤區,“周期性強的資產可能今年現金流充沛,明年卻虧損”。真正價值在于“持續強勁的現金流與穩定成長”,例如喜詩糖果案例中“經濟護城河帶來的長期定價權”。
他警告科技股投資的陷阱:“科技產業變化劇烈,連英特爾領袖都難預測未來現金流。如果盲目相信‘林子里有20只鳥’,最終可能只剩‘一地鳥毛’。”
常勁從全球視野拓展價值投資的邊界:“經濟成長是復利的基礎,哪里有經濟成長,哪里就有機會。”他以李錄的文明現代化理論為支撐,將價值投資上升至文明演進層面,“優秀公司跟隨經濟成長帶來長期回報,這是確定的復利力量”。
對于中國市場的價值重估,他強調“不看行情”的定力:“喜馬拉雅資本作為全球價值投資者,專注尋找商業模式獨特、現金流強勁、競爭優勢持續的公司。”
施宏俊則以出版業經驗類比選股邏輯:“我曾嘗試跨領域做書,后來發現成功概率高的仍是能力圈內的價值投資類書籍,例如《窮查理寶典》和《文明、現代化、價值投資與中國》。專注真問題,才能穿透市場噪音。”
關于“可為之年”的實踐建議,三位嘉賓給出差異化視角。楊岳斌強調確定性:“在低利率環境下,看清企業自由現金流并高確定性下注,方能戰勝國債收益。”常勁呼吁深耕微觀:“支持價格低估的優質企業,成為市場的良性力量。”施宏俊則重申能力圈原則:“在巴菲特看來,一生只需找到5-6個機會,已非常成功,普通投資人人更需在自身能力范圍內行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