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2024年10月17日拍攝的西旁景教寺院遺址。新華社記者 周生斌 攝
新華社烏魯木齊5月4日電 題:吐魯番學:“冷門絕學”的青春揚華
新華社記者張瑜、王澤宇
“曾在古絲綢之路上流行的樂舞,有怎樣的風采?”“吐魯番種植葡萄由來已久,晉唐時期,租下一間葡萄園需要辦理哪些手續?”“一千多年前的古人,怎樣以書信維系情誼?”一連串吐魯番學的研究題目,古今結合、青澀有趣,讓人眼前一亮。
不久前,一場以“冷門絕學”吐魯番學為研究主題,北京大學、復旦大學、蘭州大學、武漢大學等34所高校的102名碩博研究生唱主角的青年學術研討交流活動“繁采揚華——第二屆吐魯番學研究生工作坊”在新疆吐魯番舉辦。青春的視角與古老的研究,碰撞出振興吐魯番學的火花。
新疆吐魯番地處歐亞大陸腹心地帶,農耕文化、游牧文化、綠洲文化在這里交匯,七大宗教、四大文明在這里交融,干旱少雨的氣候,使漢文、粟特文、回鶻文等多語種文書、石窟壁畫題記及各類遺址得以完好保存,成為研究東西方文明互鑒、宗教藝術傳播、語言文字演變的“歷史檔案館”。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俄、德、英、日等國的探險家和考古學家紛紛踏足吐魯番,以探險和考古為名,發掘掠奪大量珍貴文獻、文物,并對其展開研究。以吐魯番周邊的古墓葬、古城址、石窟寺及在這些遺跡所發掘出土文物為主要研究對象的學問——吐魯番學,逐漸在國內外學術界引起關注,成為一門國際性學科。
曾經受研究材料難以獲得、冷僻艱深等影響,一度出現“吐魯番在中國,吐魯番學在國外”的局面,該研究一度與姊妹學科敦煌學并稱為“冷門絕學”。1983年,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在蘭州成立,季羨林先生當選為第一屆會長。2005年,吐魯番學研究院成立。隨著研究條件的不斷改善,近年來,越來越多青年學者投身這一領域研究,吐魯番學“熱”了起來。
本科畢業后,香港嶺南大學藝術科技與商業專業的碩士研究生唐藝嘉在吐魯番工作了一年。期間,她探訪了吐魯番眾多遺跡,被外國探險隊盜割破壞而殘損嚴重的高昌樂舞石窟壁畫讓她念念不忘,“如果能夠發揮藝術科技的優勢,應用數字手段對壁畫畫像進行數字修復,將能還原殘損文物的本來面目。”研究生期間,她以此作為研究方向,潛心研究高昌樂舞壁畫。
“葡萄是吐魯番的一張名片。它不僅美味,還可以作為觀測古代吐魯番經濟、社會發展的切口。”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歷史學院碩士研究生何子語發現,吐魯番出土了不少與葡萄相關的文書,包括種植、經營、買賣等。這令她十分好奇,并將吐魯番出土葡萄園契約作為自己的研究主題,讓無聲的文物變成生動的古代圖景。
吐魯番學的魅力,在于其遺址與文獻記載了古絲綢之路沿線人類共同的文明記憶。其世界性價值,在于證明文明的生命力源自開放與互鑒。研討會上,還有青年學者以語言為切入點,讓吐魯番出土文書上的古老文字“活”起來,解讀絲路古道上的文明交融。
蘭州大學敦煌學研究所的碩士研究生何濤,本科期間就對敦煌學、吐魯番學產生了濃厚興趣,這次通過釋讀吐魯番出土的回鶻語文書,回溯古絲綢之路上的隨信贈禮現象。“非漢文文獻是研究敦煌學與吐魯番學的重要材料之一,我在碩士入學前就做了學好一門古語言文字的打算。剛開始學起來也是一頭霧水,但是我的導師對學生非常有耐心,國內外最新的研究成果也會第一時間分享在群里。”何濤說,現在對回鶻文的學習興趣越來越濃厚。
“去年舉辦了第一屆吐魯番學青年學術研討會,今年投稿人數比去年增加了30多人,這說明有更多的年輕人投身于‘冷門絕學’,冷門不冷,絕學有續。”吐魯番市文物局黨組書記、副局長張勇表示,“我們將持之以恒辦好這一匯聚全國各地青年學友的交流平臺,吸引更多年輕人關注參與。”
今年來,蘭州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與吐魯番市文物局教學實習基地、蘭州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與吐魯番學研究院教學實習基地接連揭牌成立,吐魯番的歷史文化資源與各高校、研究院所的學科人才優勢持續深度結合。
青年接棒,吐魯番學研究正迸發出澎湃活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