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胡慧茵 廣州報道
新加坡新一屆大選結果出爐,執政黨人民行動黨一如外界所料獲勝。
5月4日凌晨,新加坡國會選舉結果揭曉。據新華社報道,新加坡選舉局公布的計票結果顯示,執政黨人民行動黨獲得國會97個席位中的87席,贏得國會選舉。反對黨工人黨獲得10個議席。
據了解,新加坡國會實行一院制,議員由選民投票選舉產生,任期5年,占國會多數議席的政黨可組建政府,新加坡執政黨人民行動黨自1959年執政至今。雖然人民行動黨蟬聯執政黨角色的結果并無懸念,但此次選舉引發熱議的地方在于,這是新加坡現任總理、現年52歲的黃循財自接任人民行動黨秘書長并出任新加坡總理以來,第一次帶領該黨經歷大選。而且,此次國會大選比原定時間提前,這也被外界認為是新加坡國家執政黨試圖在不穩定的大環境下鞏固權力地位以便推行政策。
國會選舉后,黃循財的發言也從側面證實了這一說法。黃循財在5月4日凌晨舉行的記者會上表示,在全球面對嚴峻風暴的當下,本屆新加坡大選的意義重大。他感謝新加坡國民給予其和治理團隊的“明確且有力的委托”,并稱這將使新加坡在動蕩的世界中,處于更有利的位置。
美國政府濫施關稅正沖擊東南亞經濟。對此,黃循財曾表示,面對種種壓力,新加坡需要有經驗和能力的人,在中美對等官員之間建立互信與密切的關系。近年來,中國與新加坡經貿關系日益密切,兩國間貿易往來不斷增加,多領域務實合作不斷推進。自2013年以來中國連續保持新加坡第一大貿易伙伴地位,新加坡是中國第一大外資來源地和重要投資目的地。
黃循財首場“大考”戰績不俗
4月15日,隨著新加坡總統尚達曼在總理黃循財的建議下解散國會,2025年新加坡全國大選正式拉開帷幕。
由于是黃循財擔任總理后首次領導執政黨人民行動黨參加全國性選舉,因此這次大選也被視作總理黃循財的“首場大考”。因此,外界關注的不只是人民行動黨的得票率,還包括會否有更多選區落入反對黨手中。皆因在此次大選前,人民行動黨也一度歷經“動蕩時刻”。
在本次國會選舉前,已有四位人民行動黨資深部長卸任,包括曾任副總理的張志賢、王瑞杰等。還有一位資深政治人物──原國務資政尚達曼轉任新加坡總統,離開內閣治理團隊。對此,黃循財以足球隊比喻,說明建立良好團隊的重要性。他呼吁,選民不能讓人民行動黨繼續失去更多部長級的資深政治人物,否則新加坡將面臨深富經驗的主政團隊人手不足的危機。
在此背景下,黃循財決定提前大選。據悉,2020年新冠疫情期間,人民行動黨政府也曾在疫情與經濟的“雙重危機”下提前大選。
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專家張奕輝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人民行動黨善于在危機中凸顯黨派的優勢,為執政黨創造良好的選舉環境,比如上次大選處于疫情期。此次黃循財提前大選,強調人民行動黨執政經驗豐富,讓選民覺得危機當前,真正值得依靠。目前看來,黃循財提前大選的決策是奏效的。
最終,黃循財交出了首張亮眼的成績單。據新華社報道,人民行動黨在此次國會選舉中得票率為65.57%,高于2020年的61.24%。新加坡選舉局表示,本屆大選共有超過242萬選民投票,投票率為92.47%。
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公共外交研究院院長、察哈爾學會山東辦公室(執行)副主任范磊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這次人民行動黨以65.57%的平均得票率蟬聯執政,超出上兩位總理上臺后初次大選的得票率,既是對黃循財及其領導的第四代團隊的認可,也是對新加坡模式生命力的再次肯定,“經過疫情大考和當前世界大變局演進的歷練,新加坡的第四代領導團隊越來越穩健,得到大多數選民的支持在情理之中。”他進一步表示,對人民行動黨而言,這次大選推出的新人將為“第五代團隊”儲備力量,影響未來十到二十年的政治走向。
在張奕輝看來,本次大選還呈現出幾個亮點。他向記者分析稱,首先,黃循財在其所在的馬西嶺——油池集選區獲得73.46%的選票,顯示其獲得選區選民的高度支持,這意味著李顯龍退出大位后,選民對黃循財接棒的高度肯定;其次,新加坡最大反對黨工人黨通過選舉贏取10席,其他反對黨并無斬獲,而且工人黨得票率也比歷屆大選有明顯上升,可見工人黨勢頭漸進。
范磊還留意到,在以往歷屆大選中國際議題較少,但是由于當前國際新變局的壓力,高度依賴國際市場的新加坡除了把民生議題作為選戰的重要抓手之外,“國際局勢充滿變數”和“關稅戰”等都成為了各個政黨普遍關注的熱點。
重點討論經濟議題
圍繞新加坡國會選舉,選民關注的住房、經濟以及生活成本上漲等成為各政黨激烈交鋒的議題。
就此,人民行動黨提出多個舉措,包括在今年的財政預算案中推出新一輪購物券、SG60配套等援助措施,調高消費稅確保財政可持續,推出技能創前程求職援助計劃,在住房方面加快組屋建設并推出降溫措施穩定房市等。
在一系列針對國內民生經濟“痛點”的措施背后,人民行動黨一向被新加坡民眾視為危機中的“穩定之手”,此前帶領新加坡戰勝亞洲金融風暴、國際金融危機及疫情等挑戰。過去近一年來,黃循財執政所取得的經濟成效也可圈可點。
新加坡貿易與工業部(MTI)表示,2024年新加坡經濟增長4%。這一亮眼成績高于2023年的1.1%漲幅,也優于官方此前的3.5%預測。
范磊認為,這樣的成績離不開黃循財幾個執政特點:“首先,黃循財延續了新加坡一貫的審慎財政政策,注重經濟韌性與可持續增長。他上任后繼續推動經濟多元化,強調創新、數字化轉型和綠色經濟,著眼于增強自身的增值服務能力,尤其是在高科技、金融服務、現代物流和研發創新等高端領域;其次,黃循財注重社會包容性,推動住房、教育和醫療等領域的改革,以應對人口老齡化和收入不平等問題。他提出‘新加坡攜手前進’的構想,呼吁全民參與;第三,面對全球地緣政治不確定性,黃循財強調,新加坡將‘按照自己的方式茁壯成長’,致力于與世界多數國家建立并維持良好關系,積極推動新加坡與東盟、中國、美國等主要經濟體的合作,并強調多邊主義的重要性,主張通過對話與合作解決分歧,同時深化與區域伙伴的互聯互通。”
即便如此,目前新加坡仍面臨經濟“逆風”帶來的風險。MTI認為,2025年的增長預期為0%~2%之間,低于之前預測的1%~3%。政府還警告,地緣政治沖突和美國貿易政策可能會帶來風險。
即便外部環境不確定性增強,中國和新加坡的貿易往來日益密切,從幾個合作案例就可見一斑。
在經貿合作方面,中國連續11年成為新加坡最大貿易伙伴國,而新加坡是中國在東盟第五大貿易伙伴。2024年12月,中國與新加坡自由貿易協定4.0升級版正式實施,這是該協議的第四次升級修改,這將為促進兩國企業開展貿易與投資,提供更多發展空間與強大動能。
其次,新加坡企業在華投資收益良好。據新加坡工商聯合總會預計,新加坡在華企業未來幾年在中國市場的投資將穩健增長。此外,中新兩國不斷加強多方面聯系與合作,建有蘇州工業園區、天津生態城和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范項目三大政府間合作項目。在旅游業方面,去年,中國重新成為新加坡最大游客來源國。最新數據顯示,今年1月,中國入境新加坡的游客為37.6萬人次,同比增長78.3%。
“黃循財繼承了李顯龍時期與中國發展友好關系的做法。”張奕輝表示,中新關系已經走向成熟,加強雙邊關系的大勢不會改變。中新將在三個政府間合作項目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合作,另外,中新雙邊合作聯合委員會每年召開一次,雙方將共同應對美國所謂的“對等關稅”,在國際和地區自由貿易方面加強合作。
張奕輝還表示,新加坡支持中國加入CPTPP和DEPA,這些做法都值得高度肯定,“新加坡是中國外資最大來源國,中國歡迎新加坡繼續投資中國,并提供更多開放和優惠的政策,中新合作未來可期。”
范磊也認為,在對華關系方面,黃循財將會繼續沿襲此前中立、務實且積極合作的立場,黃循財也在多個場合表達了對中美關系穩定的期望,并希望新加坡能夠在兩國之間發揮橋梁作用,促進對話與合作。
展望未來,范磊認為中新或在以下幾個方面繼續展開深入合作。他表示,首先,在經貿合作方面,中新將繼續深化經貿合作,發揮互補優勢,拓展在先進制造、數字經濟、人工智能等前沿領域的合作。兩國致力于確保進一步升級中新自由貿易協定的議定書生效,為新加坡投資者和服務供應商在中國開展投資和貿易提供更多便利。同時,預計兩國會進一步強化已有的省級合作機制;
其次,中新可以共同推動科研合作,加強在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生物技術等前沿領域的交流與合作;
第三, 隨著全球對可持續發展的重視,中新兩國在綠色發展領域的合作也將加強。雙方可以共同探索綠色能源、環保技術等領域的合作機會,推動綠色經濟的發展。兩國正在探索如何加強供應鏈韌性和提高航班連通性,以支持綠色數字航運走廊等海事創新合作項目;
第四, 中新可以共同舉辦文化交流活動、教育合作項目等,促進兩國文化的相互借鑒和融合。目前因為雙方互免簽證而推動的兩國旅游規模不斷擴大就是成功的案例;
第五, 中新兩國將在國際多邊事務中保持密切溝通協調,共同反對保護主義,維護以世界貿易組織為核心、以規則為基礎的多邊貿易體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