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期間,雖然日本在亞洲軍事攻擊能力排在第一,也能獨立生產輕重武器飛機坦克和軍艦,但是在戰爭期間也裝備了不少引進西方的輕重武器。
那這篇文章就來盤點一下抗日戰爭中日本軍隊使用的10種進口武器。
1、SIG M1920沖鋒槍
抗日戰爭初期,在日本軍隊還沒有裝備他們國產的百式沖鋒槍之前,海軍陸戰隊就率先引進了來自瑞士的SIG M1920式沖鋒槍,這個型號就是德國一戰時期伯格曼MP18沖鋒槍的仿制型,在1920年仿制成功,并分為多種口徑型號,使用30或者50發垂直彈匣供彈。
當時的日本海軍陸戰隊引進的是7.63毫米口徑版本,發射7.63×25毫米毛瑟手槍彈,配備了容量更大的50發彈匣供彈,曾在淞滬會戰期間,日本海軍陸戰隊在戰場上就使用了這種沖鋒槍,并且還為其加裝了刺刀。
2、維克斯K型7.7毫米航空機槍
三十年代日本引進了不少歐洲機槍,其中俯沖轟炸機或大型轟炸機上面就裝備了引進英國的維克斯K型航空機槍,并且有雙聯裝和單聯裝兩個版本,發射的是7.7×56毫米彈藥,也就是0.303英寸子彈,使用類似劉易斯輕機槍的圓盤供彈,容量為100發,每分鐘理論射速大約950~1200發左右。
曾在侵華戰爭期間,日本軍隊的各型轟炸機上面就使用了維克斯K型7.7毫米航空機槍,后來還為其加裝了瞄準鏡,在射擊時具有更高的精準度。
3、MG15航空機槍
日本軍隊在上世紀30年代,還曾引進過來自德國的MG15航空機槍,該型號由德國萊茵金屬公司生產,基于MG30的框架上改進而來,發射的是7.92×57毫米毛瑟彈藥,可使用雙彈鼓供彈,彈容量為75發,每分鐘理論射速大約400~500發左右。
抗戰期間在中國戰場上作戰的日軍飛機上面,就裝備了引進德國的MG15航空機槍,包括普通轟炸機和其他作戰機型上面都有,后來日本還在此基礎上仿制出了九八式航空機槍,當年我軍還曾在墜毀的日軍飛機上繳獲過,由于槍管上帶有密集的散熱孔,因此在我國還被稱為“大花眼兒”機槍。
4、劉易斯輕機槍
日本早在上世紀20年代初期,就引進了來自英國的劉易斯輕機槍,該槍在1915年定型,曾在一戰期間就作為英國軍隊的制式武器,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帶有一個碩大的散熱套筒,在表面看就像是一門炮,劉易斯機槍發射的是7.7×56毫米彈藥,通常情況下使用47發彈盤供彈,特殊情況下也可配裝97發大容量彈盤供彈,每分鐘理論射速大約500~600發,有效射程800米。
在抗戰初期,侵華日軍也少量裝備了這種機槍,但相比他們國產的大正十一年式、九六式和九九式等輕機槍,它的數量微不足道,后來日本人也對其仿制,所仿制的型號被稱為九二留式輕機槍,不過仿制型也并沒有大量投入戰場使用。
5、哈奇開斯13.2毫米機槍
在上世紀30年代左右,日本軍隊曾引進過來自法國的哈奇開斯M1930型13.2毫米大口徑機槍,原本它也屬于高射重機槍,可針對低空飛行的運輸機、戰斗機和轟炸機等,由于彈藥口徑大,每分鐘理論射速只有450發,不過有效射程可達3000米。
在抗日戰爭中,這種高射機槍日本軍隊也在繼續使用,大部分都裝備在了各類戰列艦、航空母艦上用于防空,還有一部分被拆除了支架,從雙聯改為單聯,安裝在九二式騎兵裝甲車上面使用,而且日本還在此基礎上仿制出了九二式13毫米高射機槍。
6、布朗德81毫米迫擊炮
日本在上世紀30年代,還曾引進過來自法國的布朗德81毫米迫擊炮,也叫布朗德M1927/31型,可發射相同口徑的高爆彈、煙霧彈、照明彈等,在當時也是世界上性能最好的中口徑迫擊炮之一。
抗戰期間,日本軍隊就裝備了這種迫擊炮,同時還在此基礎上,仿制出了日本國產的九七式81毫米迫擊炮,通常也被稱為九七式曲射步兵炮,這個型號主要裝備陸軍,后來海軍也開始使用,但被稱為三年式迫擊炮。
7、施耐德M1929型105毫米榴彈炮
除了迫擊炮外,日本還在30年代引進來自法國的施耐德M1929式105毫米榴彈炮,該型號在20年代末期定型,全炮重量4.3噸,炮管長度3.2米,高低射界0度到+43度,最大射程15公里,在行軍時需要使用輪式牽引車或馬匹來拖拽。
曾在抗日戰爭中,日本軍隊也在戰場上投入了一部分M1929式105毫米榴彈炮,不過數量并不如日本的國產火炮多。
8、維克斯M25裝甲車
抗戰初期,日本軍隊還采購了來自英國的維克斯M25型輪式裝甲車,該型號在1923年就開始生產,動力方面搭載了一臺65馬力的4缸汽油發動機,最高行駛速度每小時大約64公里,但并不能4×4全驅,只具備4×2驅動。
該車全長大約5.03米,寬度2.5米,高度2.8米,戰斗全重大約7.5噸,車內可容納4~5名成員,武器方面還裝備了兩挺7.7毫米水冷重機槍,這種裝甲車在抗戰初期主要裝備給日本海軍陸戰隊,曾在淞滬會戰中使用過,后來日本還在此基礎上,仿制出了他們國產的八七式裝甲車,主要裝備陸軍部隊使用。
9、卡登·洛伊德超輕型坦克
在抗戰爆發前,日本還引進過來自英國的卡登·洛伊德超輕型坦克,也屬于維克斯旗下的產品之一,這種戰車全長只有2.46米,寬度1.7米,高度1.22米,戰斗全重只有1.5噸,嚴格來講,只能算是履帶裝甲車,算不上坦克。
該型戰車的武器方面也比較簡單,只有一挺維克斯7.7毫米水冷重機槍,而且默認的型號一般都采用敞篷式設計,并沒有封閉式車艙,在抗戰初期,這種小型戰車也曾被日軍投入到中國戰場上使用,但后來基本上被他們國產的九四式輕型坦克取代。
10、菲亞特BR.20轟炸機
雖然二戰期間日本造的飛機也算不錯,不過也引進了國外的型號,就比如在30年代引進過意大利的菲亞特 BR.20轟炸機,該型號在1936年正式定型,機身全長16.68米,翼展21.56米,機身高度4.75米,空重6.5噸。
動力方面搭載了兩臺菲亞特2C.41風冷式發動機,最大功率1000馬力,最高飛行速度每小時大約440公里,在武器方面配備了三挺12.7毫米SAFAT航空機槍,主要用于近距離防御,彈艙內還可容納1600公斤的航空炸彈,這種轟炸機當年日軍引進了80多架,而且有一大半都用在了侵華戰爭中。
除了以上這些,其實二戰中的日本還有不少引進國外的輕重兵器,只是有些沒有明確的記載和詳細的資料,在此就不做過多的介紹了,還請大家諒解,別忘了關注,下期繼續更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