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溱潼有一座著名的“院士舊居”,每天都能吸引大量游客慕名前來參觀,它是中國當代著名科學家李德仁、李德毅和李德群三兄弟的舊居。
院士舊居
溱潼位于江蘇泰州,是遠近聞名的中國歷史文化名鎮,這里萬頃碧波,風景秀美,地靈人杰。自古以來,溱潼崇文重教,人才輩出歷史上共走出進士舉人100多名,當代更是涌現出名人志士600多名。
院士三兄弟之祖父李貞發是當地有名商人,曾任溱潼商會會長。雖是商人,李貞發卻十分重視文化和教育,他所書寫的80字家訓,至今依然懸于“院士舊居”中。
自小浸潤于濃郁的文化氤氳以及崇文尚學的家風中,李氏子孫勤奮自勉,多出英才,“院士三兄弟”就是其中的優秀代表。李德仁、李德毅是親兄弟,李德群是他們的堂弟,兄弟三人在學術上各有建樹,均是各自領域的學術帶頭人,并先后當選兩院院士。
李德仁、李德毅和李德群三兄弟
李德仁:攝影測量與遙感學家
2024年6月,武漢大學教授李德仁榮膺202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讓這位本就名滿天下的科學家再一次受到廣泛關注。
李德仁出生于1939年年底,從小就天資聰慧,學習成績優異。高中畢業后,李德仁進入武漢測繪學院求學,大學期間就表現出卓越的學術才能,能推導出比國外教授更嚴密的理論公式。研究生期間師從著名航空攝影測量與遙感專家王之卓院士,1985年又獲得德國斯圖加特大學博士學位。博士畢業后,李德仁回到母校武漢測繪學院任教,后來隨著學校并入武漢大學,他也成為武漢大學的一員。
李德仁長期致力于遙感、全球衛星定位和地理信息系統為代表的地球空間信息學的教學與研究工作,提出了諸多開拓性的重大科研成果。他提出一體化數據結構概念,創立“李德仁方法”,提出地球空間信息學,提出GPS輔助空中三角測量的全套理論和方法,以及主持研發第一代地面移動測量系統、自主版權GIS基礎軟件一GeoStar和自主版權遙感國像處理軟件一GeoImager等,都是測繪和遙感領域具有重大影響力的成果。
這些理論成果,是中國測繪遙感學科能夠穩居國際前列的主要支撐,李德仁也是武漢大學之所以能夠遙感領域最強大研究機構的主要力量。他先后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并榮膺國際攝影測繪與遙感領域的最高獎——布洛克金獎。
李德毅:指揮自動化和人工智能專家
作為國內著名的指揮自動化和人工智能專家,李德毅也是國內最早進行無人駕駛研究的專家之一。早在2018年,李德毅院士領銜打造的全球首臺無人駕駛電動卡車就已開啟試運營。
李德毅出生于1944年,大學考入南京工學院(今東南大學)無線電系,后來在英國愛丁堡赫瑞-瓦特大學計算機系獲得博士學位。此后,李德毅便進入總參某研究所工作,長期專注于指揮自動化系統工程和軍隊信息化工作。
在李德毅一生的學術生涯中,他屢次取得重大原創性成果,主導了多項電子信息系統重要工程的研發。他最早提出控制流—數據流圖對理論和一整套用邏輯語言實現的方法,證明了關系數據庫模式和一階謂詞邏輯的對等性,提出云模型和發現狀態空間等,極大地推動了全軍自動化和信息化工作的發展。憑借在自動化領域的突出建樹,李德毅先后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
同時,李德毅時刻關心自動化學科的人才培養,不僅時刻與母校東南大學保持緊密合作,還先后擔任清華、哈工大、北航等多所高校的兼職教授,出任北京郵電大學計算機學院院長、北京聯合大學機器人學院院長等。
李德群:材料成形專家
李德群出生于1945年,本科畢業于清華大學冶金系。恢復高考后,李德群考入華中工學院(今華中科技大學)塑性加工專業,獲得工學碩士學位。畢業后,李德群一直留校工作,從事塑料注射過程計算機模擬和模具CAD/CAE/CAM的教學和科研工作。
半個多世紀的研究生涯中,李德群系統開展了塑料注射過程計算機模擬理論和方法的研究和應用,開發出三維注塑成形過程模擬的商品化軟件,其研究成果已廣泛應用于國防、汽車、電子等高端產品制造中。
2015年,李德群因在材料成形領域的突出成就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遺憾的是,李德群院士已于2022年因病去世。
其實,國內家學淵源深厚,一家數位英才的家庭還有很多,梁啟超九位子女皆才俊,三位是院士,嚴濟慈、嚴陸光父子皆院士,李四光和女兒、女婿兩代三人都是院士等。他們的成才都生動詮釋了家風傳承的重要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