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第一季度,266 萬韓國游客涌入中國,同比激增 24.1%,仁川機場飛往中國的航班量創歷史新高。這場 "韓流逆襲" 背后,是政策紅利、文化共鳴、經濟理性與技術革新交織的結果,折射出東北亞旅游格局的深刻變遷。
一、政策破冰:15 天免簽重塑旅游版圖
2024 年 11 月啟動的 15 天免簽政策,徹底打破了韓國游客的出行壁壘。首爾上班族金敏智每周五晚飛上海,周日深夜返回的 "周末閃電游" 成為常態,"現在來中國就像去濟州島一樣方便"。數據顯示,免簽政策實施后,韓國赴華游客平均停留時間從 7.2 天縮短至 4.5 天,但人均消費卻提升 18%,形成 "高頻次、短周期、高消費" 的新范式。
中國各地的配套措施更是精準觸達韓國游客需求:張家界景區設置 2000 多個韓文標識,1900 家商戶支持韓元移動支付;延吉市推出公交電音車項目,將朝鮮族文化體驗與潮流音樂結合,吸引年輕游客打卡;連云港港開通 "船票 + 景區" 聯票,韓國游客下船 1 小時即可抵達花果山等 5A 級景區。這種 "政策 + 服務" 的雙重驅動,使中國成為韓國人 "說走就走" 的首選目的地。
二、文化共振:從影視植入到生活方式輸出
韓劇與綜藝的深度植入,正在重塑韓國民眾對中國的認知。《黑暗榮耀》中女主角在重慶洪崖洞的復仇場景,讓這座山城成為韓國游客的 "打卡圣地";《Running Man》在西安古城墻錄制的 "撕名牌" 特輯,帶動當地漢服體驗訂單增長 300%。更值得關注的是,韓國影視對中國的呈現已從獵奇轉向共鳴,《苦盡甘來遇見你》中 "明年去張家界看落葉" 的臺詞,將自然景觀與情感敘事結合,催生出 "孝心旅游" 新潮流。
韓國年輕人對中國生活方式的向往,正在轉化為實際消費。在杭州河坊街,韓國游客與本地年輕人一同排隊購買鮮果茶,# 游客排隊搶古茗 #話題在韓網播放量破億;上海迪士尼推出的 "漢服游園日",吸引韓國游客身著傳統服飾參與,形成跨文化互動奇觀。這種 "追劇式打卡" 與 "沉浸式體驗" 的結合,使旅游成為中韓文化交流的新載體。
三、經濟理性:匯率紅利與消費升級的雙重奏
韓元對人民幣匯率的波動,讓中國旅游的性價比優勢凸顯。以首爾飛上海為例,往返機票價格僅為飛往歐美的一半,四星級酒店每晚不到 600 元,火鍋人均消費 80 元,這種 "在韓國賺錢、到中國消費" 的模式,對韓國年輕人極具吸引力。數據顯示,韓國游客在華消費中,餐飲占比 35%,購物占比 28%,體驗式消費占比 25%,形成 "舌尖經濟 + 文化消費" 的雙輪驅動。
韓國國內經濟環境的變化,進一步放大了這種優勢。受疫情影響,韓國物價指數同比上漲 7.2%,而中國通過 "5?19 中國旅游日" 等活動發放文旅消費券,疊加銀聯、支付寶的隨機立減優惠,使實際消費成本再降 15%。韓國旅行社推出的 "訂哈爾濱游送電影票" 等創新營銷,更將旅游與娛樂結合,刺激消費欲望。
四、技術賦能:數字時代的旅游革命
中國數字經濟的發達程度,正在重新定義韓國游客的旅行體驗。在張家界,韓國游客通過景區 APP 實時查看登山路線擁擠度,使用 AR 導覽系統掃描巖石獲取地質信息;在上海,"智慧商圈" 提供韓語智能導購,支付寶 "一鍵退稅" 功能讓購物流程縮短至 3 分鐘。這種 "數字孿生" 的旅游生態,使韓國游客在語言不通的環境中也能享受便利。
韓國企業的技術輸出,進一步強化了這種協同效應。三星重工在威海投資 1300 萬美元擴建工廠,帶動商務旅游需求;現代汽車與中國車企合作開發的氫能源旅游巴士,在長白山等景區投入運營,將技術展示與旅游體驗結合。這種 "產業 + 旅游" 的融合模式,為韓國游客提供了獨特的價值主張。
五、地緣變局:政治周期與市場規律的博弈
韓國政局的變化,為旅游熱潮增添了變量。尹錫悅政府的對華強硬政策曾導致 2024 年中韓貿易額下滑,但 2025 年 4 月的彈劾事件后,新政府釋放出緩和信號。這種政治周期的波動,與市場規律形成微妙互動:韓國企業為規避風險加速在華布局,韓國民眾則用腳投票選擇中國作為旅游目的地。數據顯示,2025 年一季度韓資企業在華投資同比增長 12%,商務旅游占比提升至 35%,形成 "經濟融合 - 人員往來 - 文化認同" 的正向循環。
這場旅游熱潮的啟示在于:在全球化退潮的今天,中韓兩國通過旅游構建的 "軟連接",正在成為對沖地緣風險的穩定器。當韓國游客在張家界玻璃橋上拍攝 "韓式求婚",當中國游客在首爾明洞體驗韓服,這種民間層面的文化共鳴,或許比任何政治宣言都更具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