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邊境的火藥桶又被點燃了。4月22日印控克什米爾地區發生的恐怖襲擊事件,導致26人死亡,印度一口咬定是巴基斯坦支持的武裝分子所為,隨即宣布暫停《印度河用水條約》、關閉邊境口岸、驅逐巴方人員,甚至對巴基斯坦航班關閉領空。巴基斯坦也不含糊,直接關閉領空、暫停貿易、驅逐印度軍事顧問,雙方戰機在克什米爾上空對峙,邊境交火持續了整整八天。這場沖突看似因恐怖襲擊而起,實則是兩國圍繞克什米爾主權的長期博弈,而美國在其中的角色,成了關鍵變量。
巴基斯坦總理夏巴茲的這步棋,堪稱“以退為進”的典范。他在與美國國務卿魯比奧的通話中,直截了當地要求美國向印度施壓,讓莫迪政府“降調”。表面上看,這是把責任全推給印度——畢竟印方至今拿不出任何證據證明巴基斯坦與襲擊有關。但更深層的算計在于,夏巴茲巧妙地把美國拉下水。要知道,巴基斯坦國防部長阿西夫此前就曾公開“揭老底”:“我們為美國和英國干了30年臟活,付出了無法挽回的代價”。這話像根刺,扎在美國的良心上——當年阿富汗戰爭中,巴基斯坦為西方沖鋒陷陣,如今卻被當成燙手山芋。夏巴茲此舉,既是提醒美國不要忘恩負義,也是暗示若美國不出手,國際社會會質疑其在南亞的戰略意圖。
莫迪政府的算盤同樣精明。表面上授權軍方“完全行動自由”,實則是在甩鍋。他心里清楚,真打起來對印度沒好處。巴基斯坦已經讓邊境民眾囤了兩個月的戰備糧食,還在旁遮普省搞了代號“錘擊”的大規模軍事演習,擺明了要打持久戰。更關鍵的是,巴基斯坦背后站著中國。中巴經濟走廊的存在,讓中國在南亞有了戰略支點,而巴基斯坦的殲-10C戰機、VT-4主戰坦克等裝備,都是中國提供的“硬通貨”。莫迪要是敢動手,就得掂量掂量中國的態度。
但莫迪也不能直接認慫,否則國內支持率會暴跌。他在等兩個機會:一是聯合國安理會介入調查,到時候就算查不出巴基斯坦的問題,他也能跟民眾說“國際社會都查過了,我也沒辦法”;二是等國內輿論降溫。印度民眾的憤怒是把雙刃劍,鬧得兇了可能逼他開戰,可時間一長,對戰爭的恐懼會占上風,到時候莫迪就能順坡下驢。這種“拖字訣”,其實是在賭美國的耐心——如果美國施壓印度,莫迪還能找個臺階下;要是美國放任不管,那他就得硬著頭皮繼續耗下去。
美國的態度才是這場博弈的核心。從現實利益看,美國正推動“印太戰略”,印度是重要棋子,而巴基斯坦的戰略價值早已今非昔比。但巴基斯坦手里有兩張牌:一是核威懾,鐵道部長甚至放話“130枚核彈不是擺設”;二是美國在阿富汗的遺留問題,要是巴基斯坦在反恐上不配合,美國在中亞的布局就會受影響。更關鍵的是,巴基斯坦把美國的“黑歷史”抖了出來——當年為了對抗蘇聯,美國支持的那些“圣戰者”,如今很多成了恐怖分子。這種道德綁架,讓美國在國際輿論場很被動。
不過,美國大概率不會真的施壓印度。特朗普政府向來奉行“美國優先”,南亞的穩定遠不如印太戰略重要。再說了,美國可能巴不得印巴沖突牽制中國精力。中巴經濟走廊是“一帶一路”的關鍵節點,印度要是在邊境搞事,就能分散中國的注意力。從這個角度看,美國說不定在暗中樂見其成,畢竟混亂的南亞更符合其地緣政治利益。
這場危機的結局,大概率是“雷聲大,雨點小”。莫迪需要美國給臺階,夏巴茲需要美國當擋箭牌,而美國需要維持“印太平衡”。但玩火者必自焚,印巴都是核國家,沖突升級的后果誰都擔不起。至于特朗普,他的“為難”或許只是表象——在大國博弈的棋盤上,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