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曾經的模樣沒有忘記,但在很多記憶一點一點的變的模糊了。當看到村里人發的視頻圖片,又喚起我對曾經故鄉模樣的真切。
兒時的故鄉雖沒有那繁華或好,但絕對讓人覺得是溫存和眷戀的地方。
兒時的故里村里路是土路。一到下雨就泥濘不堪,街道上胡同都是水坑。雨后街上被泥土混雜玉米桿和著別的被壓翻漿,一般都穿膠鞋出門。雨后壓翻漿的路,陽光出來更是散發玉米桿的清香味,這是故鄉特有的味道。好天街上路有些地方被車壓成土沫,風一來塵土飛揚的,現在想似乎是一種眷戀的風情,因為永遠也回不到過去了。
那時村里的樓房只有一家,木件灰磚老房子和木件紅磚的平房子占村里80%。房子大多是木件房,有梁有檁,窗戶也是木頭的,一般老點房子窗戶上面是木格窗,糊上很薄的白紙,下面是玻璃的。有的房子中間兩間有進深,所以房子有晾臺有柱子。
村里街上胡同的墻,有磚坯的土墻,有的矮的小孩都能直接看到院子的一切。也有紅磚的圍墻,更有用玉米秸卡的玉米秸寨林當圍墻。我這地方有一特色,就是無論土墻還是磚墻或房子,必用河卵石或別的石頭最下面壘一段根基。那時臨街的房子或圍墻,刷著白底紅字的改革開放的標語,給人一種要進入新時代的氣象。
那時村里的樹多,楊樹居多,大概是建房子和窗戶都用的上,也有槐樹和梧桐樹,現在村里看不到什么樹。
那時整個村子都是一個高臺,四周是稻田、小河溝、淺的大小水塘,冒著晶瑩剔透的水的大泉。村莊外不遠處遠處有很多池塘和小河。冬的田野滿是黃的稻茬,春天稻田長了一層小草, 田野里散布著人們用四齒鎬翻地。初夏最美,如一塊一塊鏡子一樣田野,人們散布稻田里插秧。慢慢的田野一片黃綠,很是喜人。等到稻秧高了,稻田一片深綠時,和非常細高佇立高壓線塔,有別一樣的風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