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陜西彬縣,農民晁某和媳婦發生爭吵,他挨了一巴掌,很沒面子。一怒之下,跑出家門,躲在“古城墻”下摳土。摳著摳著,1個“綠茶壺”竟然冒了出來。瞧著四下無人,他著急地把衣服一脫,裹著茶壺,抱著就跑了……
風從他耳邊呼嘯而過,他只覺得自己的胸腔被人拿著大手狠狠的捏著,妻子提著掃把打自己的時候,他都沒有跑這么快過。
等回到家,他猛的將大門關上,厚重的門鎖砸在門上傳來一陣沉悶的響聲。
這響聲驚動了妻子,妻子立刻氣呼呼的拿著搟面杖就跑出來了,老晁看著妻子雙手叉腰的樣子,也不覺得害怕了,對著笑臉就迎了上去。
沒想到,妻子舉起搟面杖,到他背上不由分說的打了下去,一邊打還一邊說著:“你真是長出息了,出去跑一圈回來還敢砸門了,要是咱家這大門有個好歹,看我不把你的腿打折。”
老晁眼看著妻子越大越來勁,他一邊跳著一邊說:“哎喲,媳婦,我有要緊的事情要和你說。”
妻子卻沒把他這話當回事,大叫著:“你?三天憋不出來一個好屁,能有什么事情?!?/p>
眼看著妻子并不相信自己的話,他只能壓低聲音說著:“我撿到了一個寶貝,你要是再打,我可就把寶貝扔了?!?/p>
一聽寶貝,妻子將信將疑的停下了手中的動作,怒目圓睜的看著他說:“真有寶貝?拿出來看看?!?/p>
老晁捂緊了自己的懷中的東西說:“哎喲我的小祖宗,你可小點聲,別讓人聽見了,走,咱們回屋說?!?/p>
那時候家家戶戶都是低矮土墻,鄰居家地勢高一點,站在院中就能看到他們家院子,所以,老晁不敢聲張。
等回到屋之后,老晁將東西拿了出來,要是不仔細看,可能會將其當做土疙瘩。
妻子抱胸凝著眉問:“這看著也不像是寶貝呀,你在哪撿的這東西?”
老晁這下把自己蹲在城墻下扣土墻的事情說了出來,妻子對他的行為十分鄙夷,但她也拿不準,城墻下興許有好東西。
于是,她便吩咐丈夫將東西洗一下再觀察,等洗好之后,兩個腦袋湊到煤油燈下,盯著這小水壺看來看去。
東西是綠色的,看起來成色就是老物件,上面還帶有一些花紋,浮雕的鳳凰。
“別說,這東西做工還不錯嘞,在古代肯定是大戶人家用的,你看看這圖紋刻的,還有朵花,看著跟真的一樣。”
妻子看著上面栩栩如生的花紋沒有什么感觸,只是不屑的說:“有什么用?好看能當飯吃?還以為是個寶貝,你看看,這東西沒有一點進水的地方,底下還是漏的,連水都裝不了,中看不中用?!?/p>
老晁一看,還真是,于是,便悻悻的將東西隨意放起來了,慢慢的,一家人就這東西拋到腦后了。
直到一二十年之后,妻弟來到家中做客,妻弟很有本事,考上大學還當上了老師,在聊天中無意發現了這個小水壺,觀察片刻后贊不絕口。
老晁見他喜歡,當下就決定將東西送給他,也算是物有所用,妻弟高興的將東西帶走,拿到大學歷史系的老師面前。
大家看到這水壺之后,都驚訝的瞪大了眼睛,老師們也饒有興致的翻閱古籍,后來,他們才知道,這東西,原來是五代時期的東西。
后來考古專家也來了,仔細鑒定之后,歡欣鼓舞的說:“天吶,這可是貢品中的孤品呀?!?/p>
原來,這東西叫做窯青釉刻花提梁倒流壺,底部的孔正是進水口,水灌滿之后,再由壺嘴流出,整個過程,水是不會漏的,不得不說,古人的智慧真是令人驚嘆。
這消息很快傳到了老晁的耳中,他高興的說:“太好了,它果真是個寶貝,那我就將它捐給國家吧?!?/p>
之后,他也拿到了一千的獎勵,妻子高興的合不攏嘴。
而這東西,自然也成了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參考資料:
《陜西文物與考古研究》,陜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