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欠了聯合國27億美元:沃爾茲到聯合國上任要解決這些困難!
作者:黃埔少俠 總第:三百三十四期
卸任特朗普政府的國家安全顧問崗位,美國新任駐聯合國大使邁克·沃爾茲的首次亮相,注定要在“討債”與“改革”的雙重壓力下展開工作。作為聯合國最大捐助國的美國,目前拖欠了高達27億美元的會費,這27億美元就是15億美元常規預算和12億美元維和費用加在一起的數字。這一數字不僅折射出美國“優先主義”外交政策的現實困境,更讓聯合國本就脆弱的財政體系雪上加霜。與此同時,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推動的“80年最大規模改革”也將進入關鍵階段。美國駐聯合國大使邁克.沃爾茲如何平衡國內政治壓力與國際責任,如何推動聯合國改革以換取美國“補票”,將成為全球治理體系能否維系的重要考驗。
一、美國欠費:從“工具化”到“信譽危機”
美國拖欠聯合國會費并非新鮮事。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多次以“聯合國效率低下”為由扣繳會費,將其作為施壓改革的籌碼。但特朗普時代的“美國優先”政策將這一策略推向極端:2017年特朗普政府以削減外援為由,首次公開將聯合國會費與政治議程掛鉤;2024年再度上任后,仍然堅持第一任期對聯合國的策略。就是仍然拖延不交錢。這種“工具化”操作雖強化了短期議價能力,卻嚴重透支了美國的國際信譽。
拖欠會費的直接后果是聯合國人道主義行動的癱瘓。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預算削減20%、國際移民組織6000個崗位面臨裁撤、日內瓦總部爆發抗議裁員潮……這些數字背后是數百萬依賴援助的弱勢群體。更深遠的影響在于,美國作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和全球治理體系的設計者,長期拖欠會費無異于動搖多邊主義的根基。若沃爾茲這個美國新任命的駐聯合國大使,無法兌現美國承諾,其外交話語權恐將淪為“空頭支票”。
二、聯合國改革:一場“斷臂求生”的博弈
面對財政危機,聯合國的改革已從“口號”變為“生存剛需”。根據路透社披露的內部備忘錄,聯合國計劃將數十個機構合并為四大部門(和平與安全、人道主義、可持續發展、人權),并將世貿組織等獨立機構納入體系。這一“超級部門”方案若能落地,或可終結機構臃腫、職能重疊的沉疴——例如,世界糧食計劃署、難民署等機構合并后,至少能減少30%的行政冗余成本。
但改革的阻力遠超想象。機構合并涉及權力重構,發展中國家擔憂西方借機強化話語壟斷,而美國等捐助國則希望借改革壓縮“非核心開支”。古特雷斯推動的“成本優化”措施(如將部分崗位遷至低成本城市、削減翻譯配置)雖務實,卻觸及官僚體系的既得利益。日內瓦員工的抗議已表明,改革注定是一場激烈博弈。
三、沃爾茲的難題:在“付錢”與“要權”間走鋼絲
對沃爾茲而言,解決欠款問題與推動改革是一枚硬幣的兩面。美國國會共和黨人早已放話:除非聯合國證明“每一分錢都花得值”,否則拒付欠費。這意味著沃爾茲需以“債主”身份強勢介入改革進程,確保機構精簡符合美國利益。例如,推動世貿組織與聯合國發展機構合并,可能被解讀為美國試圖擴大對全球貿易規則的控制;而將資源向“和平與安全”領域傾斜,則與美國的地緣戰略重心不謀而合。
然而,這種“付費換控制”的邏輯正在引發反彈。歐盟、加拿大等傳統盟友批評美國將多邊機構“私有化”;發展中國家則警惕改革淪為“富國俱樂部”的工具。若沃爾茲不能展現靈活性,聯合國的合法性危機或將加速——部分國家已開始尋求繞過聯合國,通過區域組織或“小多邊”機制解決問題。
四、多邊主義的十字路口
“地主家也沒有余糧”,現在美國自身還要精簡瘦身國內的國務院等機構。如前期請埃隆.馬斯克成立美國的政府效率部目的就是如此。現在聯合國能否走出危機,不僅取決于沃爾茲的談判技巧,更取決于美國能否重新審視其全球角色。冷戰后的單極霸權時代已終結,但美國仍試圖以“美元杠桿”維持主導其霸權,這種矛盾注定讓聯合國的改革步履維艱。而古特雷斯的“斷腕式改革”若成功,或能證明多邊主義仍有生命力;若失敗,則意味著全球治理體系進一步碎片化。
沃爾茲的赴任恰似一面鏡子,映照出霸權衰落后的秩序重構——是選擇修補裂痕,還是放任崩塌?答案或將影響這個星球的未來。
2025年5月4日
?友情提醒:黃埔少俠歡迎各位留下觀點和看法,歡迎各位關注、點贊、分享和評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