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漢蹲在開裂的田邊吧嗒旱煙,地膜下的玉米芽蔫得像敗仗的兵。
眼瞅著立夏就在明天,可地里的裂縫能塞進整根手指,拖拉機都沒法下田犁地。
村頭廣播天天催搶墑播種,可井水抽干了三茬,水塘底的青苔都曬成了脆紙片。去年這會兒早該插第二茬秧了,今年油菜茬子收完半個月,田里還干得能揚起黃塵。
農技員說水稻移栽得等水,可河渠見底的樣子,讓人想起三年前那場熬人的旱情。“立夏陰雨天,三夏雨太公”,這是爺爺輩傳下來的老話,可明早天氣預報還是大晴天。
村東頭李叔不信邪,硬著頭皮播了玉米種,結果剛出苗就卷成了鐵絲,氣得他直罵天公。鎮上氣象站的喇叭說環流異常,可老百姓不懂那些彎彎繞繞,只知道田里沒水就長不出莊稼。有人翻出五年前的老黃歷,說那年立夏下雨,秋后的稻谷堆成了小山包。
但也有人搖頭,說現在天氣越來越怪,老農諺未必頂用,前年立冬打雷的事不就沒兆頭?矛盾在曬裂的田埂上冒尖——信老說法還是等科學預報?
旱情拖一天,人心就慌一分。我瞅著村口那棵老槐樹,往年這時候早該綠葉遮陰,今年卻還掛著半樹枯葉打晃?!傲⑾牟灰娪?,天干河床現”,這話像根刺扎在心里,看著電視里滾動的干旱預警,直犯愁。
隔壁村有人試著打深井,可打了三十米還見不到濕土,機器突突的響聲里全是無奈。農技站送來的抗旱手冊堆在村委桌上,可翻來翻去,最管用的法子還是等下雨。突然想起小時候跟著爺爺看云識天氣,他說云往東一場空,云往西披蓑衣,現在手機里的衛星云圖卻看不懂。
村里的老人聚在廟前祈雨,年輕人卻盯著天氣預報APP刷新,兩輩人眼里的盼頭隔著道坎。氣象局的短信來了,說明后天可能有弱降水,可“可能”兩個字,讓人心懸在半空落不下。我個人覺得,老農諺是老一輩的經驗珠子,串起了代代和土地打交道的智慧,不能全信也不能忘。
但現在的天確實變得讓人摸不透,就像田里的莊稼,既盼著老規矩又等著新法子。
這場旱情到底啥時候是個頭?立夏的太陽明早照常升起,曬在盼雨的人心上,發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