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埂邊的王大爺蹲在樹根下直嘆氣。手里的旱煙明明剛點著,卻反復(fù)用鞋底碾了又碾。“今兒個四月初七可不一般,既是‘絕日’又是‘執(zhí)日’。
”他吧嗒著嘴,渾濁的眼睛盯著遠處冒尖的麥穗,像是自言自語。打記事起,老輩人就說“四立前一天是絕日”,春木到今兒個算徹底收尾。
可今年的天兒怪得很,立夏還沒到,日頭就把人曬得冒油。手機里天氣預(yù)報不停地彈,明后兩天大范圍雨水正往這兒趕。“執(zhí)日雖說是‘易成事兒’的日子,可老規(guī)矩不能忘。
”王大爺突然提高嗓門,驚飛了樹梢上的麻雀。他掰著粗糙的手指念叨,頭一樁就是“忌遺忘”。
“五四青年節(jié)撞上絕日,年輕人可不能只記得放假。
”這話像根細針扎進心里,讓人莫名發(fā)沉。
再說“兩避”,頭一避是別讓冷風(fēng)直吹脊梁骨。
“毛孔張得跟篩子似的,寒濕鉆進去可夠你受。
”村里李叔前年貪涼對著空調(diào)吹,現(xiàn)在膝蓋見不得半點風(fēng)。
第二避是別在雨里瞎轉(zhuǎn)悠,尤其是雷暴天。“雨水帶了暑氣,淋透了身子骨要鬧毛病。
”上個月鄰村張嬸冒雨摘菜,回來發(fā)燒躺了三天。“三不做”里頭,頭一條就是不碰“三菜”。
狗肉牛肉和甲魚,老輩說這些上桌犯忌諱。雖說現(xiàn)在沒人信這些,但老規(guī)矩里藏著份敬畏。第二不做是別在這天動土起房,說啥“楊公忌日怕興工”。
“老楊公十三個兒子挨個沒,留下的日子總有些講究。”王大爺?shù)脑捓飵е勺訙嫔#屓巳滩蛔∠攵嗦爟删洹?/p>
第三不做是別出遠門,尤其是長途奔波。
“老話講‘楊公忌日腳不沾遠路’,寧可信其有。
”看看朋友圈里堵車的視頻,這話倒像是應(yīng)了景。
現(xiàn)在的年輕人總說這些是封建迷信,可大爺說得在理。
“老規(guī)矩不是死教條,是老輩人攢了一輩子的經(jīng)驗。”就像這天氣,前幾日還熱得穿短袖,轉(zhuǎn)眼就暴雨傾盆。“倒春寒咱見過,可立夏前熱成這樣,真是頭回見。
”村口的老槐樹嘩嘩地響,像是在應(yīng)和大爺?shù)脑挕?/strong>
田里的莊稼正拔節(jié),太旱太澇都不是好事。“節(jié)氣交替的當口,人跟莊稼都得悠著點。”王大爺站起身,拍了拍屁股上的土,慢慢往家走。
他的背影有些佝僂,卻讓人覺得格外踏實。這些老講究,說到底是圖個平平安安。
就像那句農(nóng)諺說的:“順天應(yīng)時,人勤地不懶。
”時代在變,可對天地的敬畏心不能丟。至于那些忌諱有沒有科學(xué)道理,各人有各人的看法。
但聽聽老一輩的念叨,總沒壞處。畢竟,日子是自己過的,小心些總沒錯。
你說,這老規(guī)矩里的智慧,是不是該傳下去?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