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爺蹲在田埂上,吧嗒著旱煙盯著日歷直嘆氣,今年立夏咋就落在四月頭了?
手機里天氣預報彈個不停,可他心里還記著老輩人那句“立夏在頭,五月發愁”,眉頭擰成了疙瘩。
翻開老黃歷,今年立夏不僅在農歷四月初八,還是午時后交節,趕上“雙晚”碰頭,聽村里老人說,上回這樣的年份得倒推好幾十年。“立夏在頭,三伏大旱”,這話像根刺扎在張大爺心里,往年五月正是玉米拔節、小麥灌漿的時候,要是天旱缺水,收成就懸了。
可村東頭的農技員小李卻不這么看,他說現在氣象衛星能提前半個月報雨情,水利渠修到了地頭,犯不著光靠老經驗發愁。矛盾就在這兒擺著:老農諺說的異常天氣會不會來?咱是信老輩人的老話,還是靠現在的技術硬抗?
你看那華北平原的麥田,麥苗剛挺起身板,正等著灌漿期喝足水,要是立夏后高溫少雨,麥穗就得癟下去。南方的稻田也沒閑著,早稻秧苗剛插滿田,正盼著雨水潤根,可“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掛起”的諺語,又讓種糧戶們心里打鼓。
翻遍近些年的氣象數據,還真有蹊蹺:2010年那次晚立夏,伏天果然旱了二十多天,玉米減產了一成多。但去年同樣是立夏在月頭,多虧提前搞了滴灌,村里王大叔的葡萄園愣是沒受旱,果子還比往年甜。這就好比穿鞋,老布鞋合腳,可新膠鞋防滑,農諺是老輩人的“合腳鞋”,咱現在得學會把新鞋也穿穩當。
有人說農諺過時了,現在看天氣預報就行;可也有人覺得,老輩人幾輩子攢的經驗,總有幾分道理,咋能說丟就丟?
你琢磨啊,“立夏吃蛋,石頭踩爛”“立夏種姜,夏至收糧”,這些老話里藏著時令的講究,該吃啥該干啥,都是跟著節氣走的門道。
就說今年這特殊的立夏吧,雙晚碰頭、60年一遇的干支年份,本就少見,氣候也跟著有點“脾氣”,提前防著總沒錯。北方的麥農開始檢修灌溉設備,南方的稻農盯著天氣預報囤水泵,就連張大爺也嘟囔著要去鎮上買防曬網,怕玉米苗被日頭烤焦。可愁歸愁,怨歸怨,地里的活兒可不能停,“春爭日,夏爭時”,立夏前后正是種瓜點豆的節骨眼,耽誤一天就少收一茬。
農技站的宣傳欄換了新內容,一邊印著“立夏麥咧嘴,不能缺了水”的農諺,一邊畫著滴灌設備的使用圖,老經驗和新技術擰成了一股繩。
最讓人撓頭的是,氣候變暖讓老規律有點亂套了:以前立夏后熱得慢,現在日頭毒得快,莊稼跟著遭罪,病蟲害也來得早。
就像去年夏天,剛立夏就鬧紅蜘蛛,要不是及時噴了藥,棉花葉子能被啃個精光,這在老農諺里可沒提過。
我個人覺得,老農諺就像一面鏡子,照的是過去的經驗,可如今咱手里有氣象衛星、水利設施,發愁歸發愁,咱更得會防。你看那田里新鋪的滴灌帶,在陽光下泛著光,比老輩人盼雨時燒香磕頭實在多了,科技加經驗,才是雙保險。
當然了,也不能全丟了老傳統,“立夏吃三鮮”“吃瓜解暑”這些習俗,既是順應時令的講究,也讓日子多了份念想,老輩人的智慧藏在細節里。爭議歸爭議,日子還得過,不管五月是旱是澇,提前把準備做足,比啥都強。你說老農諺該不該信?
信一半,防一半,才是正理。至于今年五月到底啥光景,咱且看天,更得看咱自個兒的準備——地里的溝渠通了沒?抗旱的設備齊了沒?
心里的譜兒定了沒?
天有難測風云,人有巧計千條,老傳統撞上新日子,咱心里有數,手里有招,比啥都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