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時候總覺得,兄弟姐妹都挺好,熱鬧、有依靠。可真到了中年,你會發現,感情這東西,沒那么簡單。尤其在一個家里孩子多的情況下,很多事慢慢地就變了味兒。
下面這些現象,很多人都經歷過,特別是過了五十以后,看得更清楚,也更辛酸。
一、爸媽偏心,是很多人心里過不去的坎
小時候可能還能笑笑就過去了,可到了這個年紀,還會有人提起,“爸那時候就偏心你,什么都給你”,或者“媽生病那會兒我一個人忙前忙后,你人影都沒見著”。
嘴上不說,心里早就憋著一股勁兒。這些年,兄弟姐妹之間其實早有分歧,只是礙著父母還在,才勉強維系著表面的和平。
二、誰混得好,誰就成了“全家指望”
家里總有一個走得早、混得好、賺錢多的。結果呢?這個人就變成了“萬能膠”——誰家孩子上學了、誰家要買房了、爸媽看病要錢了,大家第一個想到的都是他(她)。
剛開始可能還覺得自己有能力,多幫點也無所謂,可幫久了,心也就涼了。自己不但沒落著感激,反而成了被埋怨最多的那個。
三、錢這事兒,一談就傷感情
說白了,現在親情越來越經不起算計。誰家請客,誰出多誰出少,大家心里都像算盤一樣算著。
輪流照顧爸媽、分攤費用,表面上公平,其實不少人心里都在較勁。有人多出一點不吭聲,有人少做一點還覺得自己吃虧。
久而久之,就成了“各過各的”,連過年都變得敷衍了。
四、不是誰最厲害,誰就能管住這個家
兄弟姐妹多的家,要想不散,其實就靠一個“會來事”的人。這個人不一定最有錢,也不一定說話最硬,但一定是最懂分寸、會說話、辦事公道的人。
只要這個人在,家里吵歸吵,至少還能坐下來吃頓飯。可一旦這個人退了、老了,整個家可能就真的散了。
五、父母不在了,兄弟姐妹之間的感情也就淡了
說到底,大多數家庭靠的是父母在維系。父母在,哪怕再忙,每年也得聚一聚;父母一走,誰都開始忙自己的,來往越來越少,有的一年都見不上一次面。
更別說如果牽扯到分家產、分房子,平時看著好好的人,分分鐘翻臉,親情說沒就沒了。
說句實在話:
不是兄弟姐妹多就一定不好,也不是姊妹多就一定有隔閡。關鍵是有沒有人能看透這些復雜的人情世故,扛得起這個家,帶著大家把感情維系下去。
別等到爸媽走了,才想起那句老話:“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到那時,想聚就難了,想親也晚了。
真心希望,多子女的家庭,別被小賬算散了,別被面子問題堵死了。再親的人,也得靠經營;再深的感情,也會被忽視沖淡。
有矛盾可以說,有問題可以談,別讓這一場親情,最終只剩一地雞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