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劇中的貂蟬,貂蟬就是米脂人
在陜北黃土高原流傳著一首廣為人知的民謠:“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清澗的石板,瓦窯堡的炭……”歌頌的是陜北地區的四大寶貝,排在首位的是米脂的姑娘,“婆姨”在陜北方言中是“姑娘、媳婦”的意思。
歷史上,米脂的確以“盛產美女”而聞名,“四大美女”中有著“閉月”之美的貂蟬便是這里人。本文的主人公張梅也來自米脂,原本就以美貌被稱為“陜北一枝花”的她,更是因為與林彪和徐介藩的兩段婚姻而進入了更多人的視線。
01、為逃婚而結婚:林彪與張梅的婚姻,開局就不純粹
年輕時的張梅
張梅,原名劉新民,1919年出生于陜西榆林米脂縣一戶農家。她的父親是一名地下黨員,因為帶領鄉親們反抗國民政府的苛捐雜稅而被捕入獄。受父親影響,張梅不滿16歲就到陜北蘇區的國民經濟部做宣傳工作,并于1936年也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入黨后不久,組織安排她進入位于定邊的中央黨校學習。在當時的校長董必武的努力下,中央黨校從荒遠的定邊遷到了延安,張梅也借著這個新的開始,把自己的名字從“劉新民”改為“張梅”,隨學校到了延安。
張梅身材勻稱,面容清秀,長長的睫毛更是為她清秀的面龐增添了幾分靈動。憑借出眾的外表和開朗活潑的性格,張梅在延安格外引人注目,被譽為“陜北一枝花”。
1937年初的一天,董必武陪同時任紅軍軍政大學校長的林彪到中央黨校參觀。他們走進一間教室時,張梅正在埋頭整理筆記,聽到有腳步聲靠近,就抬頭看了一眼,只見校長和一位不茍言笑、其貌不揚的首長在一起。張梅還沒來得及打招呼,董必武就示意她繼續做自己的事情,張梅也就又埋頭整理筆記了。
然而,正是這不經意的抬頭低頭,卻讓林彪驚為天人,不禁對這個女學生從上到下打量了幾遍。一走出教室,林彪就向董必武打聽張梅的詳細情況。
延安時期的林彪元帥
自古英雄愛美女,美女亦難過英雄關。
當時,年紀輕輕卻戰功赫赫的林彪將軍早已聲名在外,心中暗暗仰慕林彪威名的張梅,初時還難以把那個戰場上叱咤風云的將軍和眼前這個身形瘦小、沉默少言的人聯系在一起。但是在董必武等人的牽線搭橋下,經過一段時間的接觸,情竇初開的張梅對比她大12歲的林彪從崇拜、好奇轉為熱烈的愛慕,而張梅洋溢著青春氣息的活潑性格也深深吸引著這個年屆30還尚未成家的男人,使他感受到久違的溫暖。
郎情妾意的情投意合之下,進入婚姻便是水到渠成的事了。1937年6月,認識僅半年的張梅和林彪在延安結為夫妻,“陜北一枝花”與相貌平平的年輕將軍走到一起,也是令當時很多人頗為意外的。
其實,一向沉穩冷靜的林彪之所以這么快就決定結婚,除了確實喜歡張梅之外,還有一個原因當時卻不曾告訴張梅。原來,林彪早就是有婚約在身的人了,只是那是一場未經他同意的包辦婚姻,對方名叫汪靜宜,生日比林彪小一天。兩人的父親是摯友,在林彪7歲時就為孩子們定下了這門親事。
汪靜宜和林彪
長大后的林彪深受新思想影響,自然對這種舊式婚姻抗拒至極,連帶把厭惡的情緒暗暗集中在汪靜宜身上。
1925年10月,林彪借考黃埔軍校的機會,與家里斷了聯系,以逃避那樁令他頭疼的婚事。直到第二年年底,他的父親林明卿才收到兒子來信,得知兒子正隨軍在武漢修整,便以林彪母親病危托謊,把兒子騙回家要他與汪靜宜結婚。
得知上當的林彪不敢明著忤逆父親,于是跑到汪靜宜家對汪靜宜的父親說,這次假期只有4天,不可能倉促地把婚事辦了,等北伐一結束,他就回來與靜宜完婚。
然而,從北伐結束一直到在延安穩定下來這中間近10年時間,林彪怕家里逼他回去兌現承諾,一直沒有和家里聯系過。直到遇到張梅,在張梅的開導和勸解下,林彪感到家人的重要性和無可替代性,才主動和家里取得了聯系。
林彪的父親林明卿和母親陳氏
沒想到,林彪的父親在得知林彪在延安落腳后,立刻讓他把汪靜宜也接到延安成親。
為了斷絕家里的念想,林彪很快就與張梅步入婚姻,并且直接把他和新婚妻子的照片寄回家里,以與汪靜宜徹底撇清關系。
林彪的舉動令家人無可奈何,只能厚著臉皮向汪家解釋??蓱z的汪靜宜,在舊式道德的束縛下,竟然只認林彪一個人,直到1963年秋撒手人寰也沒有嫁人。不得不說,這是一出“吃人禮教”導演的活生生的悲劇,汪靜宜則是其中最大的受害者。
林彪有婚約在身的事實,他因為不承認,所以在與張梅交往時就沒有告訴她,但他為逃避一樁婚姻而迅速地進入另一樁婚姻的行為,確實為他和張梅連“七年之癢”都沒有走到就分道揚鑣埋下了伏筆。
02、 相愛容易相處難:婚姻里不只有愛情的滋潤,還有柴米油鹽的打磨
張梅的照片
婚后僅僅兩個月,沉浸在濃情蜜意中的林彪就不得不暫時告別新婚妻子張梅,先去洛川參加會議,接著率軍趕赴山西抗日前線,參與指揮平型關戰役,取得了八路軍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大的勝利。
1938年2月,林彪奉命率領一部分部隊到呂梁地區開辟根據地。3月初,部隊在經過隰縣以北的千家莊時,林彪由于身穿繳獲來的日軍大衣而且騎著洋馬,被當地駐軍警戒部隊的哨兵當成是日軍來襲,開槍誤傷。
林彪回到延安治療一段時間以后,黨中央決定安排他去蘇聯養傷。他先坐汽車到達蘭州,在那里等張梅到達后一起出國。但由于蘇聯方面安排來接他的飛機先行到了,林彪就先乘飛機去了蘇聯。而張梅此時已經懷孕數月,當時路況也遠不如現在平坦,她一路顛簸,到了蘭州才知道丈夫已經獨自出發了。連日疲累加上沒能在蘭州見到丈夫的傷心,使張梅一到蘭州就小產了,生下一個男嬰。
盡管張梅盡心盡力照顧了兩個月,孩子還是不幸夭折了。傷心欲絕的張梅只得獨自埋葬了他們的第一個孩子,整理好心情,然后才趕赴蘇聯,與林彪團聚。
林彪和前妻張梅的合影
都說小別勝新婚,婚后一直聚少離多的張梅和林彪,在蘇聯總算有了朝朝暮暮長相廝守的機會。
一開始,林彪覺得張梅為了他,一路過來受了不少委屈,因此對她在愧疚之余,也是盡量哄她開心,以慰她喪子之痛。張梅則在心疼丈夫病痛的同時,發揮女性特有的優勢,把他照顧得無微不至。因此,二人在蘇聯團聚之初,過過一段相敬如賓、溫馨甜蜜的幸福日子。
但是,婚姻里不只有愛情的滋潤,還有柴米油鹽的日常打磨。張梅和林彪朝夕相處久了,兩人性格方面不和諧的碰撞也越來明顯。
林彪、張梅合影
比如張梅性格活潑好動,熱情開朗,加上正值20歲的青春年華,正是渴望通過交際來展示生命活力的時期;而林彪則性格沉穩,寡言少語且不喜社交,相比熱鬧歡樂的宴會,他更愿意在家里享受不被打擾的安靜空間。
加上因為當初的槍傷可能傷到了神經,林彪從此患上了植物神經紊亂癥,不但怕水、怕風、怕光,而且一緊張就會出汗。慢性傷痛的折磨使林彪逐漸愈加敏感、暴躁,還越來越多地限制妻子的正?;顒?,尤其是社交。
每當蘇聯方面邀請他們出席或參加宴會、舞會時,林彪不但自己不參加,還強行阻止妻子也不許參加;甚至在平日里,即使張梅已經做完了照顧他的一切事務,他也會蠻橫地要求張梅在家里陪他,而不允許她走出家門,有半刻的疏解。
一開始,張梅還能體諒丈夫,認為自己作為妻子,照顧傷病的丈夫是理所當然,哪怕丈夫脾氣不好,也是生病引起的,她也是能忍則忍,因為知道丈夫是愛她的。但是天長日久,她發現哪怕自己做得再好,對方也難以給她自由活動的空間時,出口成傷的爭吵也就越來越多了起來。
張梅和林彪的生活分歧越來越大
張梅渴望呼吸外面的新鮮空氣來釋放自己的性格,而林彪卻希望張梅的世界里只有他一個人。在日漸頻繁的爭吵中,彼此之間的愛意也即將被消磨殆盡。
事情原本是有轉機的。1941年冬,張梅在蘇聯生下她和林彪的第二個孩子——女兒林曉霖。34歲的林彪第一次真正當上了父親,喜不自勝的同時為女兒取了“曉霖”這個名字,他們夫妻之間的關系也有所緩解。
但是緩解歸緩解,兩人還是開始各自反思他們婚姻的問題與出路。
此外,這期間發生的一段小插曲,令他們的婚姻再次走向崩潰的邊緣。就在張梅辛苦地懷孕、生產期間,林彪見到并認識了被稱為“紅色公主”、正在蘇聯學習戲劇的孫維世,被她通身濃厚的藝術氣息所吸引,并不顧一切地向她表達了愛意。孫維世雖然涉世未深,但在驚訝之余,還是果斷地婉拒了林彪將軍的追求。
孫維世吸引了林彪
垂頭喪氣的林彪還沒來得及進行下一步行動,就接到了中央要求回國的通知,張梅也很快獲悉了丈夫對自己的背叛。在婚姻中幾近窒息的張梅,斷然拒絕了林彪提出一起回國的建議,決定帶女兒留在蘇聯。
林彪自知理虧,也就沒有強求,只是舍不得只有幾個月大的女兒,于是在臨行前對張梅說:“你在這里把孩子帶好,把我女兒養大。你要學好俄文,將來回國當我的俄文翻譯。你回來時,我騎馬去接你?!?/strong>
03、一封短信,她從“妻子”成為“前妻”
林彪和張梅的女兒林曉霖
1942年2月,林彪帶著對妻子的愧疚,以及對女兒曉霖的不舍與牽掛,經由新疆回到延安。張梅則帶著女兒林曉霖留在了蘇聯。當時,兩人都不曾想到,他們的婚姻,實際上也就到此為止了。
由于戰爭形勢惡化,原先由共產國際接待和管理的各國的共產黨員,都被從莫斯科疏散到了其他遠近不一的城市,專門照顧我黨烈士后代的莫斯科國際兒童院,也被轉移到了距離莫斯科300公里的伊萬諾沃。
1943年,張梅與賀子珍等人一起被安置到了伊萬諾沃的國際兒童院生活。在那里,她們受到了新上任的院長瑪尕洛夫和他的妻子伊蓮娜·尼古拉耶夫娜的嚴重歧視和非人的虐待。
位于伊萬諾沃的國際兒童院如今依然開放著
在莫斯科時,她們與外國人交往,都有隨行的翻譯,因此她們當時并不會、也沒有學過俄語。但是到了國際兒童院,舉目無親且因為語言不通而無法找工作的張梅和賀子珍,卻被認為是在故意偷懶,被分配了縫紉、幫廚,為低年級學生補衣服、教中文等工作。
有很長一段時間,張梅和賀子珍一樣,只能整天困在兒童院的教師樓里,幾乎沒有與外界交流的機會。由于物資極度緊張,加上院長的虐待,她們每天只能靠一點點土豆充饑,吃得甚至比孩子們還少。尤其到了冬天,孤獨、寂寞、饑餓、寒冷甚至傷病常常同時襲來,在反復折磨她們的同時,也刺激著她們為了迎接新生活而勇敢地活下去。
在這期間,張梅在照顧女兒和工作的同時,開始學習俄語。她依然記得丈夫離開之前對她的囑咐,學好俄語,將來回國當他的俄文翻譯。雖然分別時,張梅的心里憋著一股氣,但他畢竟是孩子的父親。況且,在異國他鄉這種艱苦的環境中,對故人的思念也能暫時轉移和緩解現實中不得不去承受的痛苦。
張梅和女同志們的合影
只是,張梅自從與林彪分開后,就再也沒有收到過他的消息了。她當時還不知道,那個信誓旦旦地承諾將來騎馬去接她們母女的林彪,早在回國半年后,就與女子大學的葉群打得火熱并迅速結婚了。直到1946年秋,羅榮桓夫婦前往蘇聯治病時,林彪才寫了一封短信,托他們帶給張梅。
信的內容也很簡單,就是告訴張梅,他已再婚且育有子女,讓張梅不用等他,可以擇人再嫁。寥寥數語,字字戳心。也是從這時候開始,張梅和林彪徹底一別兩寬,不復再見。
多年后,據女兒林曉霖回憶,父親的信對于當時的母親而言無異于晴天霹靂,只有5歲的她不得不被徹底寄養在保育院,因為母親要工作,還要學習,要盡一切努力養活她們母女倆。張梅的善良、樂觀和堅韌,在女兒心里留下了溫暖的記憶。
林彪和葉群
1948年秋,在黨組織的關懷下,張梅終于帶著7歲的女兒回到了闊別10年的祖國懷抱,進入沈陽的中國醫科大學學習。雖然她只有中學文憑,而且也是近30歲的年紀,但還是憑著頑強的毅力拿下了大學的課程,并在畢業后順利成為一名醫生。
由于在蘇聯學了不少俄語,解放初期,中央衛生部派代表團訪問蘇聯時,張梅還被安排擔任隨團翻譯。
人生跌到低谷之后,只要自己肯努力,剩下的就一定是反彈。張梅雖然在感情上經歷了與林彪婚姻的失敗,但本來在文化程度上并無優勢的她,卻通過不懈的努力而實現了自外而內的蛻變,成為了一名美貌與智慧并存的現代女性。
在醫院里,待人溫和、對工作兢兢業業的張梅總是受到同事和患者的贊揚。得知她離過婚,熱心人便開始為她四處張羅對象;可是一聽說她是林彪的前妻,就沒有人敢再向前一步了。這讓張梅很是不滿:“我倒不是多希望或者多需要一個伴侶,只是我就是我,不是林彪的前妻。憑什么都因為我是他的前妻而避之不及?”
04、君若盛開,芬芳自來:與徐介藩的幸福結合
張梅(后排右一)
由于揮之不去的“林彪前妻”的人設,在很多人眼里,張梅大概就要在工作和女兒的陪伴下度過余生過了,畢竟在當時的社會,知道“林彪”這個名字的人太多,而敢于坦然面對他的卻少之又少。
但是,君若盛開,芬芳自來。對于認真對待生活的人們,生活也往往會悄悄地報以意想不到的驚喜,令他們得償所愿。
在日復一日的工作中,張梅把一切心思都用在提高醫術和減少病人痛苦方面。足夠的知識儲備和日漸增多的實踐經驗,加上心無旁騖的工作態度,令張梅在短短幾年內便做到了科室主任的位置。
徐介藩將軍
1952年,張梅所在科室收到一位從朝鮮戰場送來的傷員,名叫徐介藩。徐介藩原本在外交系統工作,毛岸英犧牲后,徐介藩于1951年4月被調到朝鮮戰場前線,擔任志愿軍司令部辦公室主任兼翻譯,負傷后被送回東北的醫院,由張梅所在的科室負責治療。
接觸中,在蘇聯長期生活過的共同經歷使張梅和徐介藩很自然地熟悉起來。張梅對待工作一絲不茍的態度,待人接物落落大方的舉止,以及年輕靚麗富有活力的外表,都吸引著徐介藩對她進一步的了解。
當得知張梅是林彪的前妻后,徐介藩的好友和同事們紛紛勸他知難而退,畢竟當時林彪的聲望可以說是如日中天。但徐介藩思前想后,還是決定不畏人言,堅定地選擇與張梅在一起。他曾不以為然地說:“她是林彪的前妻又怎樣?反正他們都離婚了。”
徐介藩和張梅的合影
其實,在很多方面,徐介藩與林彪可以說是旗鼓相當的存在。他比林彪大6歲,是比林彪早一期的黃埔三期的步科畢業生,說是林彪的師兄也不為過。1926年入黨后赴蘇聯,先后在列寧格勒紅軍航空學校和莫斯科東方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學習。由于成績優異,畢業就直接被蘇聯內務部門留任,先后在遠東地區和共產國際東方部工作過,還在蘇聯衛國戰爭中擔任作戰參謀和科長。
抗戰爆發后,徐介藩多次要求回國直接為抗日戰爭出力,但由于工作能力極為出色,蘇聯方面多次拒絕了他的意愿,黨組織也考慮到實際工作的需求,沒有答應他的請求。直到1948年3月,蘇聯方面才通過了他的回國申請,47歲的徐介藩終于得以回到魂牽夢繞整整20年的祖國懷抱,進入中共中央東北編譯局,出任《毛澤東選集》俄文版的總編輯。
徐介藩參與了1955年的授銜典禮
新中國成立前夕,徐介藩與王稼祥一起被派往莫斯科,一邊接收國民黨政府駐蘇聯大使館,同時籌備新中國的大使館。中蘇兩國建交后,徐介藩被任命為我國駐蘇聯大使館一級參贊,又參與了我國駐赤塔領事館的籌建,擔任總領事。
在蘇聯生活、工作多年的徐介藩曾有過一次婚姻經歷。1933年,32歲的徐介藩與仰慕他多時的蘇聯姑娘馬爾多夫斯卡喜結連理。二人感情一直很好,育有三個女兒。1948年徐介藩回國時,妻子和女兒也都隨他回到國內。但是在1950年,馬爾多夫斯卡因為罹患癌癥而不幸去世,悲痛萬分的徐介藩為了更好地投入國內的工作,忍痛把三個女兒托付給她們的外婆照顧。
了解彼此的經歷之后,兩個同樣飽經滄桑的人仿佛一下子找到了知音。本來就對“林彪前妻”的身份耿耿于懷的張梅,對于徐介藩“有知而無畏”的態度,自然也是十分欣賞。
徐介藩發言的照片
1955年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首次授勛時,革命資歷頗深的徐介藩被授予大校軍銜,引得很多人為他叫屈,認為怎么也該被評為少將的。但徐介藩卻并不介意,反而誠懇地認為自己在蘇聯太久,為祖國與人民做的事情太少。
由于曾長期在國外生活和工作,徐介藩成了我國授勛時唯一沒有佩戴人民軍隊勛章的開國將軍。
一年后,55歲的徐介藩和37歲的張梅終于把對方與自己的未來緊緊聯系在一起,組成了新的家庭。婚后,二人以自己的豐富的人生閱歷和智慧十分精心地呵護這個來之不易的新家,像平常夫妻一樣,在溫馨的氛圍中風雨同舟、相濡以沫地陪伴彼此30多年。對于張梅和林彪的女兒林曉霖,徐介藩也是視如己出,關懷備至。
05、簡短的結語
張梅回歸平靜的生活
1961年8月,周總理親自簽署晉銜命令,晉升徐介藩為少將軍銜。特殊時期,已經離休的徐介藩被隔離審查長達數年之久,直到1975年才解除審查。期間,他患上了腦血栓后遺癥,妻子張梅便一直守在身邊,對他悉心照料。
1983年4月16日,82歲高齡的徐介藩將軍永遠地離開了陪伴他27年的妻子張梅,安詳地去了另一個世界。張梅與徐介藩將軍的婚姻,或許恰到好處地詮釋了王菲的《紅豆》里所唱的:
“等到風景都看透,也許你會,陪我看細水長流”
只是他們沒有“也許”,而是篤定地與對方走過了27年細水長流的溫暖。從此,張梅便和女兒、孫輩們一起生活,云淡風輕,了無牽掛。
徐介藩和林曉霖
2005年,85歲的張梅老人獲得我國和俄羅斯政府分別頒發的兩枚榮譽勛章,紀念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60周年。
如今,102歲高齡的張梅老人依然健在。她的一生,不僅見證了我國從民族危亡到獨立自強再到如今實現偉大復興的漫長且艱難的歷程,更展示了一名現代革命女性經由挫折、磨難而不斷覺醒、成長以至成熟,最終歸于風輕云淡的人生旅程。
張梅老人年輕時的美貌,和她與徐介藩將軍的幸福婚姻固然令人羨慕,但她在面對不如意的人生境遇時不卑不亢、勇于進取的精神似乎更值得我們學習,在繁華過后寵辱不驚的人生態度則更值得人們借鑒。
衷心祝愿張梅老人健康、長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