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大運河上的一個重要埠頭,濟寧在明清時期,曾經是全國最著名的33個工商業大城市之一,城區有“400名銅匠,500名竹匠,600名木匠,800名皮匠,1500名鐵匠”,其繁華程度由此略見一斑。
乾隆曾經六次下江南,每次下江南時都路過濟寧,都在濟寧停留數日。于是,濟寧當地有很多和乾隆有關的故事。其中一個講述的是當地人因為方言而闖禍、激怒乾隆,但是由于方言又成功地躲過一劫的傳奇。故事的主角是當地一家著名的小吃“滿麻燒餅”的老板。
乾隆
據說那一次,乾隆在下江南時,在濟寧多住了幾天,吃膩了佳肴美饌、山珍海味,要嘗嘗濟寧的民間小吃。這時,有人就貢上小南門的“滿麻燒餅”。這燒餅是沙家祖傳的手藝,千層油鹽瓤子、外面撒滿了芝麻,再用溫火烤熟、烤好后外酥里嫩。
乾隆一嘗,贊不絕口,傳做燒餅的老沙來見。這個老沙也算是見過世面的人,只是不會說官話。等到老沙面見乾隆時,還是用一口濟寧土話向乾隆介紹,說這“滿麻燒餅”是他“打”的,人人熱吃。熱吃是濟寧土話,意思是“愛吃”。
結果,話剛說完,乾隆就龍顏大怒、呵斥道:“好個叛臣逆賊!推下殺!”原來,老沙無意中說的這些話,犯了乾隆的大忌。滿清的老祖曾經得過天花,滿臉都是麻子,所以“滿麻燒餅”就先犯了忌諱。老沙還說燒餅是“打”的,人人“熱”吃。乾隆認為這是要“吃”掉滿清。
芝麻燒餅
老濟寧街景(竹竿巷)
老濟寧街景(太白樓)
皇帝既然下令了,照常理,老沙是難逃一死了。但是老沙成功地逃過了這一劫。因為,當時現場的護衛都是濟寧本地人,都知道這個打燒餅的姓“沙”,所以當乾隆下令“推下、殺”時,他們都理解為“推下沙”、把老沙推下去就算完了。
還有一次,乾隆路過微山夏鎮,見運河東岸一戶人家家門十分氣派;大門上貼了一副對聯是更不了得。上聯是:“數一數二大戶”;下聯是:“驚天動地人家”;橫披是:“先斬后奏”。皇上看后不悅,命人把主人找來問個明白。
這家主人十分驚慌,匆忙向皇上解釋:我家老大是賣燒餅的,數一數二的賣給人家;老二是搟鞭炮的,一點火就是驚天動地的一響;我是殺豬的,先殺豬后交稅,所以是“先斬后奏”。
乾隆龍顏大悅,說道:“寫的好,赦你無罪。”另有一次,乾隆路過微山湖、拋錨休息時,看著眼前一派靜謐的景色,即興說道:貓上茅屋,風吹毛動貓不動。
這時,正在岸上玩耍的一個男孩兒立即對道:虎喝湖水,浪打湖濕虎不濕。皇帝大驚道:錫匠打錫,錫濺錫匠一膝錫。那男孩又對:面夫羅面,面飛面夫一面面。
乾隆十分高興,夸獎:這孩子有宰相之才!從上面的故事中,可看出來濟寧人的民風的一個特征,“精”。
今日濟寧運河
今日濟寧運河
相當一個時期,濟寧人在周邊地區都有“北京到南京,都數濟寧精”的口碑。這里的“精”,多少帶些貶義色彩,指“奸猾”意味的“精明”,意思是“花花腸子多、不會吃虧”。
對濟寧人的“精”,周邊地區還流傳有不少的順口溜,如:“濟寧州,太白樓,三歲小孩操老頭!”“濟寧人,嘴叭叭,十句八句是瞎話!”上面順口溜里的“操”字,是當地的方言,意思為笑弄、戲耍。
小酉曾看過濟寧人耍弄外國老板的一個笑話:濟寧某家外企的Boss是個老外,不會說中文,為了和員工們拉近距離,就讓一個濟寧員工教自己如何見面打招呼。
那貌似忠厚的員工笑瞇瞇教了他一句濟寧話。第二天一早,這個大腹便便的老外便站在公司門口,對每一個來上班的手下挨個親切問候:“餒這些熊人都來抓里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