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瓷板畫作品《霞光中的布達拉宮》。
圖為油畫《牦牛》組圖。
圖為新唐卡作品。
圖為瓷板畫作品《薩普雪山》。
圖為雪堆白服飾。
圖為瓷板畫作品《朝霞中的布達拉宮》(局部)。
圖為自治區級非遺傳承人、雪堆白技工學校噠啦服飾工作室老師洛桑麥朗在制作藏裝。
圖為唐卡(齊吾崗派)自治區級非遺傳承人、雪堆白唐卡畫院副院長巴桑次仁在調配唐卡顏料。
圖為雪堆白技工學校陶瓷工作室老師王竹在進行藏式器皿的設計與制作。
細筆勾勒的唐卡、精美絕倫的造像、流光溢彩的藏式家具……標有“雪堆白”標識的作品綻放藝術之花,這都離不開他二十多年來全身心的投入。
從江蘇到西藏,當他將自己的青春和熱血完全投入到西藏之后,體會到了西藏文化特有的渾闊和深沉,也因此促成他投身于西藏文化事業。在拉薩,很多人都聽說過他——宋明。
1997年宋明第一次踏上拉薩的土地,湛藍的天空、雄偉的布達拉宮、淳樸的藏族同胞,以及街頭巷尾流淌的藝術氣息,深深震撼了這位學美術出身的年輕人。次年,他重返西藏,從此與這片土地結下不解之緣。在布達拉宮腳下的老院子里,他支起畫架,白天教書,夜晚創作,鄰居的一句“這里是雪堆白”——這個曾代表西藏手工藝巔峰的古老機構之名,悄然在他心中埋下了一顆傳承的種子。
2005年,宋明續緣“雪堆白”品牌,決心讓瀕臨失傳的藏族傳統手工藝重煥生機。此前,他在拉薩擔任美術教師時,走遍西藏各地,目睹了唐卡、金屬鍛造、雕版印刷等傳統技藝的式微。“許多老藝人年事已高,年輕人卻不愿接班,這些技藝一旦失傳,將是莫大的損失。”他感慨道。為此,他歷時數年參與編寫《藏族手工寶典》,記錄下數十項瀕危技藝的工藝流程,還曾編寫《漫談唐卡藝術》,這些都是他創辦“雪堆白”的初心——守護文化根脈,讓傳統與現代共舞。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宋明深知,非遺傳承的關鍵在于人才培養。2009年,他動用社會資源、廣泛吸納資金創辦西藏雪堆白技工學校,免費招收農牧區貧困學生,開設唐卡繪畫、金屬鍛造、陶瓷制作等專業。學校聘請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民間工藝大師授課,將傳統技藝與現代職業教育結合。15年來,這里走出了800余名手工藝人,他們帶著技藝返鄉創業,成為鄉村振興的中堅力量。
在宋明的規劃中,雪堆白文教機構不僅是教學機構,更是一個文化生態體系。他提出“1+N”品牌合作模式,與奔馳、自然堂等企業跨界合作,推出唐卡主題商務車、非遺護膚禮盒等創新產品;打造文旅體驗項目,讓游客親身體驗唐卡繪制、藏香制作;創立眾創空間,孵化出3家公司和2家合作社,帶動上千人就業。
在雪堆白文教機構的課堂上,傳統技藝的傳承充滿溫度。金屬工藝大師羅布頓珠來自昌都鑄造世家,家族三代堅守銅雕技藝。如今的他在課堂上一邊教學,一邊創作,學生中不乏經濟困難的牧民子弟。“他們學成后回鄉開店,月收入過萬,還能帶動鄉親就業。”羅布頓珠說。類似的案例比比皆是:唐卡畫師格桑培養出300余名學生,作品遠銷海內外;服飾傳承人洛桑麥朗帶領學生設計改良藏裝,既保留傳統紋樣,又融入現代剪裁,成為拉薩街頭的新時尚;雕版印刷大師澤培復刻《麗江版大藏經》,讓千年經文在新時代“活”起來……
如今的雪堆白文教機構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具備3項國家級9項自治區級非遺。目前,機構員工共有260余人,其中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2名,正教授1名,副教授2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3名,自治區級非遺傳承人9名。在自治區黨委、政府的關心關懷下,雪堆白文教機構已成長為國內非遺項目最多的民營機構,2023年被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授予“首批非遺旅游景區”,2024年被文化和旅游部授予“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
“許多人感覺是我在為西藏做事、為西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傳播做事,但就我的內心感受而言,這片雪域高原哺育我太多太多,給予了我新的價值觀、人生觀。我現在所做的一切,就是從心所愿,回報西藏!”從江蘇青年到雪域匠人,宋明用二十余年的光陰,將“雪堆白”從歷史名詞變為文化符號。他守護的不僅是技藝,更是一種情懷和精神。(記者 劉斯宇 通訊員 熊隹)
(來源:中國西藏新聞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