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央廣軍事
最近,土耳其的TB-3無人機發射了一枚IHA-122超聲速導彈,在另一架無人機的激光制導下,精確摧毀了50公里外面積僅36平方米的海上浮動目標。然而根據報道,IHA-122超聲速導彈實際上是一型制導火箭彈,土耳其這型制導火箭彈的表現,引發人們對世界范圍內制導火箭彈發展狀況的關注。下面我們就一起關注火箭彈目前的研發和使用情況,以及未來的發展前景。
三個方面改進
資料圖:土耳其IHA-122超聲速導彈(來源:中國軍網)
火箭彈最早誕生于二戰時期,由于毀傷效果好,投入戰場后,迅速成為各國重點發展的武器。經過數十年發展,火箭彈的種類不斷增多,應用領域也不斷拓展。但是不可否認,火箭彈落點偏差大一直是其技術短板,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提升火箭彈的打擊精準度成為各國研發人員嘗試解決的問題。20世紀80年代以前,蘇聯和美國都曾嘗試將簡易的制導裝置集成進火箭彈中,但由于技術不夠成熟而進展緩慢。直至21世紀初,美國和俄羅斯的制導火箭彈研發才取得明顯成效。軍事觀察員邵永靈介紹,目前,制導火箭彈正在從制導方式、模塊化設計、發射平臺拓展等方面實現多維度技術升級,填補了導彈與傳統彈藥間的空白。
邵永靈:
第一,制導方式得到優化。除慣性制導外,還有GPS衛星制導、紅外成像制導等,大幅提升精度,圓概率誤差在1米到3米之間。
第二,戰斗部和引信實現模塊化設計。過去火箭彈的戰斗部、推進系統和控制裝置都是一體的,通用性較差。而現在一些先進的制導火箭彈,采用模塊化設計,可以加裝不同的戰斗部。
第三,實現多平臺發射。目前,火箭彈的發射方式已從傳統的車載發射,拓展至無人機、直升機乃至艦艇平臺發射。
低成本目標飽和打擊是優勢
那么,隨著技術的迭代升級,制導火箭彈與傳統導彈相比,它們的界限是否正在變得模糊?對此,邵永靈認為,制導火箭彈與導彈在射程、成本與作戰定位上可以形成互補而非替代的關系,制導火箭彈在對低成本目標的飽和打擊中展現出了比傳統導彈更大的經濟性優勢。
邵永靈:
導彈在射程、精度及威力等方面優于火箭彈,二者存在作戰分工,但在200公里至400公里射程范圍內,界限逐漸模糊。
在當前戰場環境中,無人機等低成本目標大量涌現。使用導彈攔截成本過高,火箭彈則更具可持續性。
從防空的角度,未來也會越來越多地用到火箭彈。將它加裝在無人機、直升機乃至固定翼飛機上,去攔截“低慢小”空中目標,可能比導彈更有用武之地。
成本可控前提下提高精準度
近年來,新的戰場需求正推動制導火箭彈進入新的發展階段。隨著無人機、無人艦艇等無人化裝備的大量出現與應用,各國對制導火箭彈的需求更為迫切。那么,制導火箭彈將如何通過技術升級更好地適應現代戰爭需求?對此,邵永靈進行了以下分析。
邵永靈:
制導火箭彈的發展應首先保持低成本,在成本可控前提下提高精準度,確保其在特定領域的優勢。
在射程方面,制導火箭彈的現有水平已滿足常規作戰需求,更遠距離任務應由導彈承擔。同時,彈頭多樣化是制導火箭彈未來的發展方向,以增強其對不同目標的打擊效果。
記者:宋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