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至5月4日
佛山市第二屆青年藝術周火熱舉行
在主會場大墩村
來自五湖四海的游客
在藝術氛圍中感受鄉城共生
在“一日島民”的體驗里走讀鄉村
YOUTH
symbiosis
本屆青年藝術周
以“鄉城共生”為主題
邀請青年藝術家與村民共創
開放10+藝術空間與20+裝置
讓藝術氣息散落
在村居的每個角落
活動期間
順德融媒記者專訪多位藝術家
了解他們的創作理念
延伸對大墩村的印象
以及,對鄉城共生的理解
高漪山
山不在高
在有著700多年歷史的樂從鎮大墩村,《山不在高》藝術裝置被裝進了老民宅中。“我一眼就看中了這間老房子,雖然它不是很大?!?/strong>藝術家高漪山站在同安大街16號的門前,回憶來到村里的第一印象。
作為致力于研究醒獅文化的藝術家,高漪山一直致力于通過畫作或具體的藝術裝置,以現代視角將醒獅的個中元素及其歷史基因表達出來。
她認為,一件藝術作品應該是有文化背景、有依據,不是憑空的、空白的,“我們現在所做的一切,可能之后對它們的看法會產生變化,但其實是有跡可循的,未來幾百年后也會是后輩想要探尋的歷史片段,還是要認真對待?!?/p>
作品取陶淵明《陋室銘》的首句,既體現陋室不陋,也傳遞著“有龍則靈”的相似意境。
“傳統醒獅被認為可以驅邪避鬼,大多以兇神形象呈現;后來也成為民間練習武術或表演的工具,因為舞獅不會被官府認為是爭斗或者有別的心思,這時候的醒獅多了一層喜慶。再后來,馬來西亞等華僑以醒獅寄托思鄉之情,它的形象也更加靈活生動。”提及醒獅外觀的變化,高漪山如數家珍。而如今,人們生活富足、精神需求提升,醒獅也在多場景、多業態、多形式中有了更多元的表達。
因而,在創作這件藝術裝置時,高漪山沒有選擇傳統的竹篾和鐵線以及黃、紅、黑三大主色,反而選用了泡沫和時興的毛氈技術,將醒獅的毛茸質感以新的方式呈現,配以柔色系增加作品的溫度和親和力。
大墩村民對藝術家的熱情也讓高漪山動容:“他們很不一樣,不會介意這是祖宅不能隨意擺入外來物件,而認為是有了這些藝術裝置,祖宅才會有生機,不會被閑置”。
高漪山
希望我的醒獅作品既有傳統文化的味道,也有我個人的表達。它是基于我對醒獅歷史文化的不斷了解,繼而產生興趣和熱情。
何振楠
何振楠對大墩村的印象便是“共生”,具體表現在新舊事物、人文之間的相映成趣。
作為本屆青年藝術周的籌備人員,這名主創設計師的既定任務里并沒有“創作藝術裝置”這一項,但沒有想到,最終呈現的作品《激》,卻成為了市民游客喜愛的打卡點之一。
這是何振楠與佛佛山民間藝術研究社共同完成的藝術裝置,以大墩村自有的22人龍舟為原型,通過佛山彩燈技藝的線條化轉譯,將龍舟的橫向形態與縱向光影巧妙融合,同時選擇在水車公園內呈現,以兩岸的新舊變化,對話傳統與現代。
作品以一個“激”字為作品命名,直觀反映著順德龍舟的進取精神;同時也想激發更多青年人對裝置和景觀的想象。
水車公園
“傳統的彩燈和龍舟,它相對具象,燈籠是燈籠、龍舟是龍舟?!焙握耖J為,本屆藝術周的受眾首先面向的是青年群體,強調青年表達,以抽象形式疊加傳統元素,或許更能引起注意、引發共鳴。
試想一下,當看慣了經典龍舟形態的游人走上龍橋,垂眸瞧見粉紅色調的龍舟浮于水面,彩燈材質的線條為龍舟支起“船艙”,該是怎樣的驚喜與感嘆。
“我覺得龍頭很有意思,簡簡單單勾勒出我們印象中的模樣,特別是龍頸,很形象。”來自禪城的黃女士直言。
而選擇放置在水車公園,也是何振楠有意為之?!斑@是一個很特別的地方。很難想象,完全相反的城鄉風貌,就是一河之隔。”他直言,這頭是大墩村的民宅,矮房古建錯落分布,是年輕人向往的慢生活;河的對岸卻是佛山新城,高樓大廈林立,快節奏成為常態。
同樣的,大墩村內也是如此:既有數百年歷史的家廟和代代相傳的祖宅,也容許青年藝術家帶著新想法入駐。老民宅里張貼著流行的“熱詞”,潮流文創又將傳統形象活化......這與藝術周的“共生”主題,不謀而合。
何振楠
我在大墩村見到的“兩面相融”不是個例,這種新舊之間的沖突會激發不同的思考,它是一種矛盾體的兩面,存在于事物之上,是有關哲學的問題。
陳韞瑜
共生
大墩村的中心湖邊,一處黃白相間的裝置吸引著游人駐足欣賞,在強烈線條感的映襯下,空曠綠野多了幾分層次,連同上方的電纜也仿佛成為裝置的一部分,和諧生趣。
距離裝置約200米的咖啡店,創作者陳韞瑜正與友人閑坐交談,輕嘗飲品,漫度時光。
這位“95后”的花道藝術家身量嬌小,五官精致,笑起來溫婉可人。如果不是有視頻記錄,估計很難想象,眼前的江南女子竟會用到工業材料,在綠地上支起了比自己高出一倍的大型藝術裝置。
裝置結構包含兩大部分:一側通過管材構建簡潔幾何造型,另一側設置門框式景框,巧妙將后方湖景與樹木納入視覺構圖,形成虛實相生的空間層次。
“這是我第二次參與青年藝術周,作品還是延續去年的《共生》,可以說是2.0版,沒想到今年的活動主題也是共生,很巧合?!标愴y瑜表示。
2024年,參與首屆青年藝術周的陳韞瑜,帶著多件花藝作品亮相,其獨特風格打動著市民游客,也讓佛山藝術家馮德根深受感動,當即拍攝作品《依存》,并命名《格局與尊嚴》。這張照片后來入選了平遙國際影展。
這一年,陳韞瑜的知名度不斷提高,花藝作品也成為拍攝雜志的選擇。
如果說,《共生》的1.0版表達的是花開花落蘊含的生命價值延續;那此時的2.0版本則更聚焦日常生活,強調藝術來源。
“我覺得這也是我對大墩村的感受,這里的藝術氛圍更加濃郁,藝術空間和裝置也從藝術島延伸到村里的各處,風格多樣,互相能學到很多?!标愴y瑜直言,令她印象最深的是蚊帳制成的藝術裝置,仿佛一秒回到童年。
村民的自發參與也讓陳韞瑜感慨,在搭建今年的《共生》裝置時,部分村民雖然看不懂,但也會主動詢問細節,協力幫忙;在看到裝置成型的時候,也不吝嗇贊美,連連稱贊,認為藝術裝置的加入,讓村里更有靈氣與活力。
陳韞瑜
“藝術來源于生活?!边@是我想傳達的理念。生活中的PVC管和燃氣管,也能成為藝術的一部分,它們本來的防水特性,更加強了藝術的表現力,立于風雨,無畏陽光。
占姆波
是...
當頗愛花草的青年藝術家遇上滿是綠植的村居,這份工作便稱得上是心之所向。本屆青年藝術周對于不期館設計總監占姆波來說就是如此。
受家庭環境影響,占姆波對自然、對綠植有著滿腔好奇和獨特見解。在進入大墩村籌備活動期間,村民種在房前屋后的各種盆栽,還有叫不上名字的花草,都成為了她創作藝術裝置的源動力。
盡管籌備期較為緊張,但在不斷地走村觀察、入村交流過程中,占姆波仍捕捉到腦海中關于大墩、關于村民的諸多感受,由此形成對藝術的思考,并創作出《是...》這件藝術裝置。
“這段時間,我其實看過很多綠植,也研究過村民擺放的方式,發現很多與藝術創作相像的部分。”占姆波直言。比如,有的村民喜歡將盆栽對稱擺放,這與她鐘愛的對稱美學不謀而合;也有的在品種搭配上下功夫,各式鮮花爭奇斗艷,本身就是一幅鄉村圖景。
現場,數盆綠植對稱擺放,連生長高度也近乎可折疊復制,再加上這名藝術家習慣使用的鮮艷色彩,多個裝置物件便如鉆石般點綴著不起眼的角落,保持簡約也不失活力。
在這個過程中,村民也參與到占姆波的藝術創作。“我所有的靈感都來源于村民種植的花卉綠植。前期和盆栽的主人了解了植物的故事,也商討如何擺放裝置。到真正嵌入的時候,村民也很熱情地幫忙”。
可以說,通過綠植,占姆波感受到大墩村的藝術張力,它不僅能吸引很多藝術家進駐,創作本身也不限于冠有“藝術家”頭銜的小部分人,村民自己就是藝術家。
“我的作品想反映的就是這個理念,這里的創作環境實際上非常廣闊?!闭寄凡ㄖ毖裕@也是她為何選擇將藝術裝置融入村民盆栽的原因,希望借此傳達“藝術無處不在”的理念,打破藝術與生活“本不存在”的界限。
占姆波
大墩村吸引了很多藝術家的進駐,他們又反哺鄉村,創作了許多優秀的作品。我也相信,我的作品能為這里的環境、綠化增添更多層次。這場自發性的創作非常有意思。
陳汝錦
一家人同時走進樂從大墩村的東杳閑茶,不只有一種選擇。可以是左手一杯咖啡,右手一杯純茶;也可以選擇果汁或創意特調。
在空間設計師兼主理人陳汝錦看來,重要的不是選擇,而是品嘗的感受。當然,同樣重要的還有顧客走進店里對這條村的感官認識。是靠窗吹著風聽著溪水潺潺,也可隨意坐下欣賞器皿舊物,走過房前屋后總有綠植躍入眼簾,葉片之下數條金魚搖頭擺尾......總之,就是愜意和舒適。
大墩村
東杳閑茶
曾經,這里是他的私享空間,但“五一”假期,陳汝錦卻把這個親手改造的茶室對外開放。與之同期亮相的,還有他設計的藝術裝置《蛻》。
黃土堆砌的三角架穩穩支撐著大大小小的陶罐,竹竿架起的紅色線條猶如火焰,點綴的蝴蝶讓陶罐有了蠶蛹的意象,形成“破繭成蝶”的藝術表達。
這是陳汝錦為本屆青年藝術周設計的藝術裝置,取陶器燒制為表象,將其從原材料到高溫燃燒再到成型的過程直觀地展現出來,又暗藏蝴蝶從蛹中破殼而出的寓意,象征著青年與鄉村共生。
這樣的裝置既是陳汝錦對藝術周主題“共生”的理解,也是他進入大墩村的經歷。
剛進村時,擁有職業敏感度的陳汝錦便被街巷的綠化率所驚訝,不僅大棵榕樹自然生長,村民還會在房前屋后種上喜愛的綠植,加之地理環境優越、水文環境越來越好,就連光線、樹影都滿足著他對理想放空空間的想象。他當即選中了一處臨河的舊宅,想要打造為個人私享空間。
具體的空間改造上,陳汝錦依托多年的設計經驗,一邊將自己的創意靈感融入圖紙,一邊向村民征詢意見,交流想法。他認為,改造必須遵循當地人文,考慮村民的生活習慣和情感寄托,才能讓空間真正融入村落。
樂從·大墩
當陳汝錦把舊宅的瓦頂以修舊如舊的方式修復完成時,陽光透過縫隙撒入,一旁的七旬屋主也眼眶濕潤。隔壁民宅的老鄰居雖然不懂得年輕人的設計理念,但也因此同意了陳汝錦要“一并租下改造”的想法。
“我覺得這也是一種共生?!标惾赍\表示,老一輩將房子留存裝載回憶,青年人在改造設計中讓經典延續;過程中的相互交流、相互理解、互幫互助,也讓入村設計師與本土居民形成了新的情感鏈接,共同推動著鄉村可持續地長遠發展。
更讓他意想不到的是,村內的環境規劃和不同藝術家的進駐,自然形成了一個野生生態,無形中為自己的空間增加了一份賞心悅目的底蘊。“我本身也喜歡陶藝茶器,把相關的收藏品擺放在這里,招呼朋友來坐坐,這里的環境加成、氛圍加成,很愜意也很純粹”。
從改造到正式營業,從“獨家記憶”變為“開放空間”,東杳閑茶走過了一年光景。這一年,陳汝錦經常收到游客想要一探究竟的請求。透過茶室的窗戶,游客從另外的角度觀察古村,也進一步感受自然村落的韻味與風情。
陳汝錦
“東杳”的意思是日出日落,可能我白天會喝一杯咖啡,晚上想自己研究一杯特別的飲品,它沒有限定某一品類,而是不斷探索出新的產品,藝術創作也是這樣。
不期館:關于“一日島民”
這個“五一”假期,大墩的“Country Walk”備受年輕人青睞。
主街巷末,抓著地圖的游客仔細研究每個點位,根據門牌號、作品名“打卡”每一處藝術空間或裝置,不時還能與路上的非玩家角色(NPC)互動獲取刮刮卡,也能集章解鎖“閃卡盲盒”。
超15萬名游客,走村打卡的路線不盡相同。但身上背著的裝備包,胸前掛起的“島民”證,成為了他們相遇時會心一笑的“身份”認同。
這便是“我島”一日島民體驗活動。通過沉浸式探索,游客們在游戲中感受鄉村文化,又在每一次與村民或陌生游客的互動中,潛在加深了雙方對這片土地的情感連接。
“我們希望,入村游客,尤其是年輕人或游客來到這時,能夠體驗到整個村落的藝術資源?!辈黄陴^主理人潘小毅表示,相較于去年,大墩的藝術氛圍和空間已經變得更加成熟,可供游玩打卡的地方也日益豐富,如何將它們串聯起來并調動游客參與的積極性,一群由年輕人組成的策劃團隊想到了“定向游戲”。
在物料設計和環節設置上,這群喜歡“搞點藝術”的年輕人也大膽創新,將“頭腦風暴”發揮到極致。
例如,字體設計融入馬賽克,仿佛穿越回童年玩街機游戲的日子;14款閃卡不僅有藝術家聯名,還設置了隱藏款,勾起參與者的參與熱情;完成任務還能獲得“島民房產證”,巴掌大的冰箱貼成為年輕人爭相拍照打卡的文創產品;更有各類小游戲組成的運動會,讓參與者在此地留下獨一份的歡樂記憶......
一日島民
此外,游戲還設置了鄉村共建環節,引導游客在走讀村落時,能夠思考并獻策村落建設。
“我們觀察到,購買了打卡包的游客參與度非常高,這對我們來說是一個積極的反饋?!迸诵∫惚硎?,社交媒體上,關于“一日島民”的討論熱度也非常高,只言片語中滿是收獲與自豪。
來源:順德融媒
文字:順德融媒記者賴珊樺
圖片:佛山市第二屆青年藝術周組委會
編輯:賴珊樺
二審:葉芝婷
三審:黃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