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因創作者而生動,鄉村因藝術而鮮活。“五一”小長假期間,位于鹽城市亭湖區黃尖鎮的潮間帶藝術村成為熱門打卡地。正在舉辦的“自然·藝術·共生”潮間帶藝術村首屆公共藝術展,用20件造型各異的稻草裝置作品為靜謐的村落增添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也為前來度假的文藝愛好者及外地游客奉上一場“生態+美學”的視覺盛宴。
在嫩綠的麥田中央,三萬根稻稈編織的《天鵝》昂首展翅,與空中掠過的丹頂鶴群遙相呼應;長5米的《稻夢空間》裝置既是觀賞地標,也是孩童攀爬嬉戲的樂園;用樹枝和藤條造型成鳥的《枝間生靈》;象征力量與自由的稻草雕塑《秋天的馬》……這些作品以零工業膠水、純自然材料制成,既保留了土地的原始肌理,又賦予其詩意表達。
參展的29位藝術家來自全球各地,他們發揮獨特創意,結合亭湖自然生態、文化在地性進行創作。這些稻草裝置與藍天、白云、麥田相互映襯,構成了一幅絕美的田園風光圖,充分展現了藝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魅力。
不少游客在西班牙藝術家Olga的作品前駐足,這件名為“大地之門”的雕塑裝置以三角結構為主體,用竹材、蘆葦等材質構筑出一條供游客穿行的藝術通道。“我想通過光影變幻與細膩質感的設計,邀請人們在此駐足休憩、冥想沉思,與腳下土地建立深層連接。”Olga分享了她的創作感悟:“在這里,藝術不是結局,而是播種。我們和村民一起,把‘共生’這個詞種進了潮間帶的土壤里。”
在潮間帶藝術村,藝術并非單向輸出,而是與鄉村的深度互動。72歲的村民老張全程參與此次藝術展裝置的搭建,看著“五一”期間絡繹不絕進村的游客,他感慨道:“以前稻草只能燒了肥田,現在成了‘金條’!城里人來看這些‘草疙瘩’,咱村的路都修寬了。”
此次公共藝術展不僅豐富了潮間帶藝術村的美學元素,更構建了一條“藝術村+民宿集群+特色農業”產業鏈。記者了解到,游客在觀展之余,還能參加麥田藝術研學,創作濕地油畫,體驗非遺手作等。周邊村民一邊向游客推介農產品,一邊講解藝術故事,或通過民宿運營等方式間接獲益,真正實現了“流量”與“留量”的雙向轉化。
“藝術是文明的火種,更是鄉村振興的催化劑。”對于首屆公共藝術展的成功舉辦,黃尖鎮黨委書記于絲濃表示,“潮間帶藝術村地處鹽城黃渤海世界自然遺產地核心區,擁有得天獨厚的生態稟賦。希望通過公共藝術的力量,實現藝術與自然、人文、產業的共生,為鄉村振興注入澎湃動能。”
江南時報記者 楊爽
潮間帶藝術村供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