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巖蘭草
這是一篇舊文,一篇關于在一個特定的節氣里思念親人的舊文。
每年的立夏,我都會寫一段文字,或長或短,是寄托,也是抒發。
但今年,我沒寫。
最近開始了公眾號的寫作,初起的階段,我一直在不停地摸索,嘗試各種寫作的風格和內容。在與大數據博弈期間,我作為一名菜鳥,成效并不見好,數據慘不忍睹。
我開始懷疑自己,否定自己,我找不到自己的定位了。我甚至忘記了曾經的從文風格。
但是,今天是立夏,這是一個我特別重視的日子,我希望還是能用我擅長的方式來紀念。
所以我找出了自己在十四年前寫的這篇文章,這里面有我的奶奶,她在96歲的時候,喝了一口牛奶后,安詳地離開了我們。
文章有點長,如果你能堅持看完,就能輕易地叩開我的心房,
我的心里,有親人,有朋友,也有正在看文的你。
愿你
如夏日般熱情,如萬物般瘋長,
步履不停,從容向前。
思 念
2011-5-5 13:25
明天是立夏。家鄉有種風俗,立夏當天是牛的生日,家家要吃米粉圓子,用來慶祝。曰:人吃了,牛有力。
牛始終是有力的,并且始終是任勞任怨。但我卻極度地喜歡這一天,為了圓子。
小時候,奶奶會早早地撮一簸箕大米,帶我到磨房,用石磨慢慢地、細細地磨出一筐米粉。這個過程中,我會幫奶奶推磨,一圈一圈。偶爾也會用小笤帚清掃磨石中間的米粉,一下一下。
但終究小孩子不會那么耐得住,時不時地,我就會推著磨跑起來,像只撒歡的驢子。奶奶急得一邊追,一邊大聲喊:崽啊,慢點,慢點,推快了,粉就磨不細了。
果然,粉就不再是粉了,而是碎碎的小米粒,疙疙瘩瘩,不細膩。奶奶說這樣做出的圓子可不好吃了,所以,往往要再磨一次。
剩下的時間,我會一直跟在奶奶的后面,像奶奶的尾巴。
尾巴從磨房跟到廚房,從碗柜跟到爐灶,看著奶奶和粉,看著奶奶撮圓子,看著奶奶熱鍋,看著奶奶燒水,看著奶奶將大大小小各種餡料的圓子下到鍋里,然后吞著口水蹲到爐子邊上等啊等。
等到香味漸漸濃郁,等到一個個的圓子在咕嚕咕嚕的鍋面上開始翻滾,就如同聽到了世界上最動人的音樂,看到了世界上最妙曼的舞蹈,心啊,早就飛到鍋里去了,和圓子一起共舞。
奶奶是極度愛孫女的,會早早地盛了一碗出來,撒點碎碎的香蔥葉子,那個香啊,喉嚨里仿佛伸出一只手來,直取碗中。
風卷殘云般,我會很快消滅一碗,又一碗,直至小肚皮漲成一個小圓球??墒茄劬廊欢⒅佔?,叮囑奶奶:我晚餐還要吃圓子啊,我要天天吃圓子啊。
攝影:巖蘭草
九歲后,離開了家鄉,可是我會經常嘴饞家鄉的圓子。
媽媽是知道的。所以每次立夏來臨時,她也會帶著一袋大米,去找周邊的農戶,借他們的石磨,磨一袋米粉,給我做米粉圓子。
媽媽的手藝不遜于奶奶,這樣,每年,我依舊能夠吃到美味的圓子,依舊可以滿足我對圓子貪婪的思念。甚至因為這份貪婪,媽媽會在立夏以外的其他日子,也經常給我做著吃,給我解饞。
這么多年對圓子的那份依戀,已經浸入骨髓。
攝影:巖蘭草
結婚后,自己有了小家庭,自己也成了媽媽??墒菂s再也沒吃到過米粉圓子了。
有時實在饞得耐不住了,就想學著做,可是找遍各個超市,也找不到米粉,超市有的只是面粉、淀粉、生粉和糯米粉,可那都不是做立夏圓子該要的材料。
不是那種用大米在石磨上細細磨出的米粉,是做不出那份細膩和清香的。自然,在城里,也是找不到石磨的。真是想念爺爺啊,那時只要農戶家里需要用到的設備,爺爺都備齊了,真是方便。
每到立夏的那天,我就會惆悵,想念爺爺的石磨,想念奶奶和媽媽做的圓子,想念離開我們多年的爺爺,想念已經91歲高齡的奶奶,想念已年過花甲卻依舊為我們操心費力的爸爸媽媽。
去年的某一天,哥哥帶我們去一家酒樓,意外的發現,這里的招牌菜竟然是米粉圓子,一個個飽滿碩大,隔著桌子遠遠地就會飄來那久違的香味。
我按捺不住,站起身來就夾,如同遇見了日日思念卻不見的老朋友。米粉還是米粉,廚子在里面添加了很多的配材,更香、更特別。
吃完圓子,擦擦嘴巴,我卻愈加強烈地思念起奶奶和媽媽做的圓子了,原汁原味,愛心充盈。
攝影:巖蘭草
——明天就是立夏了。今天是爺爺的生日。爸爸媽媽趕回原來居住的房子,清理一些閑置的東西,送回老家,準備陪年邁的奶奶在家鄉住一段日子。奶奶91歲了,天天念叨著回家鄉。
我想念他們。特以此文,記錄此刻的心情。
往期精彩分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