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日上午10時,一場詩意盎然的文化盛宴在蘇州大儒巷38號古昭慶寺舊址啟幕。
蘇州籍詩人、北京語言大學教授、世界詩人大會副主席北塔攜詩集《貫穿我的河》重返故里,舉辦第25期《閱讀蘇州》暨詩集品讀會。詩人茱萸、蘇野、顏愛軍、博凡、子石,蘇州歷史文化研究會會長李峰、蘇州市肢殘人協會主席金永鑫、鹿人畫廊藝術家張嚴之、吳門中國畫研究院院長倪振人、蘇州老陸稿餐飲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恵建昌與總經理沈仙金,以及文化策劃人徐書僮等各界嘉賓,與眾多詩歌文學愛好者齊聚千年古建,以詩為媒,展開歷史底蘊與當代精神的深度對話。
活動伊始,北塔以“河流”為情感脈絡,深情講述詩集中的故鄉情結。他追憶:“兒時趴在石駁岸看運河波光,每朵浪花都是未拆的信箋;北上求學時,小餛飩的熱湯與糖粥的甜糯,最終凝成詩中‘河流盡頭的煙火坐標’?!彼麑⒐锰K水網幻化為“文字溪流”,生動勾勒故鄉韻味,引領聽眾在詩歌韻律中重拾鄉愁記憶。
“地域基因與詩歌現代性”對談環節精彩紛呈。詩人茱萸指出,北塔《貫穿我的河》雖與臧克家《運河》、谷禾《北運河書》同寫運河,卻獨樹一幟,將運河融入個人成長與心靈史,作者自我審視的視角賦予詩集微觀史學價值;詩集上下篇篇幅不均、從嘉興起筆的編排,暗含對生命與創作的哲思。
蘇野評價,該詩集以戀地情結重構運河經驗,立足個體重塑風物,既彰顯地方文化認同、挖掘心靈史,又延展記憶見證集體經驗,豐富了運河主題的文學書寫與文化想象。
顏愛軍盛贊北塔以澎湃文思傾訴三十年故鄉深情,將煙火日常凝于詩行,作品扎根生活,極具藝術生命力。
博凡稱北塔攜詩集歸鄉如清冽甘泉注入文學長河,筆觸細膩、視角獨特,飽含對人間煙火的熱愛。
文化策劃人徐書僮則強調,古昭慶寺的傳統建筑與詩歌現代性和諧共生,文化地標應成為連接傳統與現代的“詩意接口”,推動二者交融。
誦詩環節將活動推向高潮。朗讀者徐潮以詩集首章《貫穿我的河》開篇,聲韻婉轉似春水漫石。隨后,丁香文藝社朗讀者、中學生及文學愛好者相繼登臺。華乃文身著素凈服飾,在柔和燈光下神情專注,伴著舒緩音樂,以清澈深情的嗓音朗讀《寶帶橋》。其聲線時而輕柔如微風拂湖,勾勒寶帶橋的優雅;時而激昂似江水奔騰,抒發對歷史文化的贊嘆,讓寶帶橋的古韻與內涵躍然眼前。此后,北塔的《盛澤:從一根絲開始一—蠶的自語》《致錦溪》《爛溪河》《鑿子、榔頭與人》等作品經深情誦讀,盡顯地域人文風情。有聽眾感嘆:“原來詩意不在遠方,跟著北塔老師的‘河流’,生活處處皆詩。”
本次活動由姑蘇區教育體育和文化旅游委員會指導,姑蘇區公共文化中心與蘇州歷史文化研究會主辦,丁香文藝社承辦。多方合力將古昭慶寺打造成“沉浸式詩歌現場”。正如北塔在活動尾聲所言:“一個半小時的相聚,我們打撈起詩歌碎片,也在每個人心中種下‘精神河流’的種子。這條河流倒映古城千年明月,更奔涌著時代的詩意浪潮?!被顒勇淠粫r,陽光透過古建窗欞灑落,詩韻與古寺磚瓦的厚重氣息相融。這場在大儒巷上演的詩與故鄉的對話,不僅是文學的盛會,更讓蘇州以詩歌為舟,實現歷史文脈與當代精神的交融,其影響將隨參與者的腳步向更廣闊的生活領域蔓延。 通訊員/徐書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