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眨眼,五一假期就要過去了,對于明天需要上班或者上學的人來說,今晚可能都是最痛苦的時刻,不過好消息是,根據假期期間的資產價格表現,明天A股高開的概率還是比較大的,大家可以收拾一下心情,等待明天的開盤時刻。
我把假期海內外金融市場的新聞都過了一遍,摘了幾條重要的出來,陪大家一起聊聊,順便解讀一下。
1、港元,時隔5年,再次觸及強方兌換保證,對港股不妨高看一眼。
對咱們個人投資者而言,這可能是假期最最重要的一條新聞,我簡單科普一下。
香港的銀行體系里面,港幣存款的規模,在8萬億左右,而作為對比,大陸的人民幣存款規模在300萬億以上,也就是說,港幣是一個規模不算大的市場。
去年全年,南向通凈買入港股8000億,而今年已經6000億了,也就是說,1年半不到的時間,凈流入了1.4萬億港元,而南向通買入港股的過程,伴隨著內地的人民幣資金,在香港換成港元的匯兌流程——對于一個8萬億存款規模的市場,1萬多億的兌換需求,就是一個天文數字了,這一方面導致港元兌人民幣持續走強,另一方面,也導致香港市場本身就“缺港元”。
大家要注意到,南向資金瘋狂買入港股這個事情,是港元走強的根本因素——在4月中旬,由于港元被越買越少,彼時的港元相對美元,已經接近觸及過一次強方兌換保證了。
而所謂的強方兌換保證,英文叫Strong-side Convertibility Undertaking,因為港元和美元是聯系匯率機制,兩者的匯率在7.75-7.85之間波動,當美元進入香港,兌換成港元的需求增多的時候,港元升值,就會觸及這個區間的下限,也就是7.75,這時候,銀行系統里的港元流動性不夠了,就需要香港的金管局出手——把自己手里的港元兌換給對方,買入對方手里的美元。
這就是大家這兩天聽到的新聞,香港金管局上周五賣出470億港元,而今天再次賣出接近百億港元。
所以,總結來說,港元觸及強方兌換保證這個事情的來龍去脈就是——香港的存款市場本來就不大,港元的流動性有限,因為這兩年,南向的資金一直買買買,不停地用人民幣換港元,導致香港銀行體系的港元流動性一直比較緊張,港元持續升值,而五一期間,由于美元資金突然涌入(涌入整個亞太地區),導致港元緊缺,從而使得港元進一步升值,觸發了7.75的下限,金管局不得不下場把自己手里的港元,賣給美元資金。
香港金管局發言人的解釋如下,說的是同一個意思:
“港元偏強,主要由于股票投資相關的港元需求有所增加,支持港元匯價,此外,多只區內或逼近日對美元升值,亦帶動港匯走強。”
所以,你可以理解為,大陸的南向資金,以及海外的美元資金,都在往香港涌入,對港元而言,這是一個“幸福的煩惱”。
而對港股而言,我借用一下且漲全球投做的一張圖,下圖,港元觸及7.75,上一次,還是5年前,從2020年的4月21日,持續到10月28日,紅色框框的部分,期間累計85次觸及,當時香港銀行體系累計資金流入3835億港元,對應了一次港股的超級大牛市。
那么,5年后,強方兌換保證再次觸及,雖然可能不至于像上次一樣持續這么久,但對港股而言,大家還是可以高看一眼。
2、美股,2004年以來的最長連漲記錄,但也沒必要太樂觀了。
周四和周五,美股繼續連漲2日,標普500迎來了9連陽,創2004年以來的連漲記錄,我直接借用一下興證研究做的圖,下圖,標普500周五收盤的點位是5686點,而對等關稅發布前(4月2日收盤)的點位是5670點,也就是說,美股已經完全修復了對等關稅導致的下跌。
而歐洲和亞太地區的主要股市,也已經或者基本都實現了修復,港股的恒生指數離完全修復還差1.5%,咫尺之遙了,換句話說,最近一個月,全球都是走的風險資產反彈的邏輯。
美股近期其實有兩個關鍵字,除了“下跌修復”以外,就是“回歸常識”——所謂股市的常識,就是股價=估值*盈利的框架。
可以看到,美股在經歷了川寶上任以來的混亂之后,近期對“估值”和“盈利”這兩個股市底層因子的變化,越來越敏感。
估值,對應無風險收益率,也就是美聯儲降息的預期,從最新的情況來看,在 一季度GDP負增長,4月非農就業超預期的背景下,目前市場預期美聯儲全年降息3次,合計降息75bps左右,且首次降息推遲至7月;
而盈利,對應近期正在密集披露的美股上市公司一季報,上周微軟、臉書、蘋果、亞馬遜先后公布一季報,從結果來看,財報和指引都超預期的微軟和臉書,股價上漲,而數據沒那么好的蘋果、亞馬遜,則股價相對表現的要差一些,市場的有效性相當高。
但往后看,我們之前提到過,5000點附近的標普500,是收益大于風險的區間,而在經歷了大幅反彈后,美股又到了謹慎一點可能更好的時候了。
原因也很簡單。
從估值的角度看,3次降息的預期,是否低估了通脹的風險?川寶在假期期間的一次專訪中,再次強調不會提前開掉鮑師傅,這意味著美聯儲不一定如大家預想的那么鴿派;
從盈利的角度看,美股一季報披露了一半了,結果看起來還可以,但大家都知道,“差生往往晚交卷”,剩余一半即將披露的財報,盈利的情況可能是相對更差的,而且,從上述的四巨頭財報來看,偏零售、和外貿更相關的的蘋果、亞馬遜,明顯對未來的指引會更加“悲觀一點”,也就是說,貿易戰的影響,總會影響到部分企業的。
總結來看,當美股回到了對等關稅出臺前的水平的時候,恰恰是不可低估貿易戰中長期影響的時刻,后續震蕩,甚至下行的可能性,也許更大一些。
下午開始,黃金突然快速走高,漲超2%,而美股開盤低開,可能也是再平衡的一個信號。
3、臺幣,匯率升值引發的金融風險。
上面講到,五一期間,美元并不是只去了香港,而是跑去了幾乎整個亞太地區,導致亞太地區的貨幣,全面升值。
最最“恐怖”的,可能是新臺幣的走勢,下圖,是美元/新臺幣的走勢圖,下跌,意味著新臺幣升值、美元貶值,而幅度(看最右邊的兩根線),是最近兩個交易日,新臺幣每天對美元升值4%以上,合計升值超過了8.5%。
匯率貶值,引發了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但匯率大幅升值,可能也會引起島內巨大的金融風險。
因為臺灣長期低利率,所以島內的保險公司,為了擴大利差,把大量的保費收入,都買成了美元計價的債券,合計超過了4000億美刀,在其投資組合中占比超過40%,因為一來利率比較高,二來美元近年來比較強勢,還能吃到匯兌的收益。
但是,新臺幣這兩天一升值,導致保險公司持有的美元債,直接浮虧8個點以上,這就要了命了。
所以,島內的監管機構,已經讓保險公司在緊急梳理情況,匯報匯率升值對經營情況的影響了。
這種事,對我們的保險公司而言,本身沒什么借鑒價值——雖然,同樣都是低利率環境,但灣灣的保險公司是美元債買太多,而我們是外匯管制,沒法買太多。
但從風險的角度看,這事對個人投資者,反而有一定的意義——因為去年開始,一直到今年年初,大量的個人投資者,主動換匯,做了利率更高的美元存款或者美元理財的產品,大家回過頭一眼,這輪人民幣從7.4升值到7.2,也升值了差不多3個點,直接把一年的利息都給打沒了。
所以,我個人的觀點一直是,如果你家里沒有明確的未來使用美元的場景(小孩出國讀書、出國旅游等),那么, 不一定要急著主動換匯去買美元存款和美元理財,尤其是對背后的風險認知不足的時候。
4、巴菲特年會,帶來的一個啟發。
網上對股神年會的全文,貼的很多了,就不多展開了。
網上有人說,這是巴菲特最后一次股東大會,但我估計,大概率不會,因為他只是卸任CEO而已,后續還將繼續擔任董事長,而且對他來說,除非身體狀況實在不允許,否則,他大概率每年都還會出來講幾句的——不管是對伯克希爾哈撒韋,還是對公司的投資組合,他的發言,都是最好的背書,以及“市值管理”的手段,一個一生都在炒股的人,怎么可能放過這種“炒作”的機會呢?
其實這兩年,巴菲特最成功的一筆投資,也是他這幾年發布會上,都津津樂道的,就是對日本五大商社的投資,通過在日本低息發債,用日元直接買入五大商社,吃穩定的股息,賬面回報已經在70%以上了,大會上說還會繼續拿50年以上。
我覺得對我們普通人,或者金融機構而言,這個投資模式,顯然是最容易效仿的——事實上,無論是金融機構的互換便利,還是保險的OCI賬戶投資,本質上,和巴菲特的這個五大商社投資,都是同一個模式,均是利用低成本的資金(互換便利的資金來自于2%的央行再貸款,保險OCI賬戶的投資來自于未來將逐步走低到2%以下的新增保單),買入有護城河的高股息或者壟斷板塊。
只要低利率的宏觀背景不發生變化,那么這個投資模式的勝率,依然是極高的。
巴菲特說可以繼續投50年以上,其實本質是看到了日本的少子化、老齡化無法逆轉,所以利率可能有反彈,但沒有持續向上的動力。
5、暴跌的油價,帶來板塊的分化。
五一期間,國際油價暴跌,算近6個交易日的話,油價已經跌了10個點了。
油價暴跌的原因,就是沙特怒了。
簡單來說,OPEC這個組織,就是幾個產油國聯手控制油價,油價跌了,就大家一起減產,讓油價漲回去,但最近,有個別產油國不遵守減產的規定,偷偷多挖,破壞了這個攻守同盟,于是沙特就說便宜你們不如便宜我自己,那我也增產,敞開來賣,結果導致油價加速下跌。
油價的暴跌,導致明天A股開盤,三桶油等油氣產業鏈大概率低開,而受益于油價走低的航空公司等,大概率高開。
5、人民幣升值,央媽后續的動作更不可測了。
離岸人民幣已經來到了7.2,這個走勢,對股市等,當然是比較有利的。
但對于出口企業來說,如此大幅度的升值,無疑是雪上加霜的事情,一方面,很多企業手里可能還捂著大量的美元,這一把下來,如果沒有做匯率中性管理,可能要虧不少;另一方面,大幅升值后,出口的競爭力進一步下滑。
節前最后一天下班前,央媽公告了4月份的買斷式逆回購數據,操作了1.2萬億,但考慮到4月份有1.7萬億的買斷式逆回購到期,相當于央媽回籠了5000億的資金。
在目前的環境下,匯率已經不是貨幣寬松的掣肘了,隨著5月份債券供給的上量,這個月已經具備了降準的條件了。
6、智能駕駛,更名了。
今天,小米汽車的購車頁面里,“智駕”被更名為了“輔助駕駛”,這可能是一個標志性的事件——在小米高速車禍事件,引起全民對智駕的大討論之后,行業終于開始從過熱(尤其是在營銷上),走向了理性,預計,這一過程中,行業監管部門,也介入了。
對智駕板塊,短期來看,可能是個利空,但長期來看,應該算是個利好。
但這個事情,更核心的一點在于,未來,很多新興行業,可能都要從野蠻生長的模式中走出來了。
7、深圳地鐵的重大損失。
4月的百強房企銷售額數據出來了,4月單月同比下降16.9%,較3月的單月降幅有所擴大。
還有一個相關的信息,深圳地鐵披露了一個發生重大損失的公告,深圳地鐵不是上市公司,但因為有發債,所以有公告的義務,公告顯示,24年凈利潤為虧損334億左右,占上一年末凈資產的10%以上。
大家也都清楚,虧的錢,主要是在萬科身上的投資造成的,目前看來,這還是一個無底洞。
就聊這些。
求贊、在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