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著是人們痛苦和煩惱的根源,人的痛苦和煩惱往往來自眼前情境與自己的執著不符。
處在沒有任何理由的熱情里,就能解除所有的執著,但是熱情一有了原因,執著就會產生,而執著便是痛苦的開始。
克里希那穆提的這句話蘊含著深刻的哲學和心理洞察,道出了解除執著的辦法是處在沒有任何理由的熱情中,也就是無目的的覺知,不帶功利心生活。
這句話的大意是當人們處于一種純粹的、不基于功利目的、外在誘因或特定目標的內在激情狀態之中時,他沒有對某種情境的強烈期待和依賴。在這種狀態下,人們便能擺脫由欲望和期待帶來的束縛,從而解除對情境的執著。
但一旦人們的熱情有了具體的原因,例如為了達到某個目標或達到某種狀態,就會引發執著。這時,行動被淪為工具,而真正的價值被異化為未來的某個節點。但未來永遠充滿不確定性和不可預測性,這種延遲滿足機制和未來的不確定性必然會導致人們產生焦慮或痛苦。
執著的本質是人們的心智將流動的現實固化為概念(如"幸福=財富"等)。這種概念化過程使人們把自我價值投射在外在標準上,當現實與概念沖突,如未達預期時,就會產生自我否定的痛苦,這種痛苦并非來自事實本身,而是來自人們心智制造的落差。
克里希那穆提這句話并非否定目標的價值,而是揭示了當人們的心智將目標異化為衡量存在的尺度時,人們就成為了自己觀念的囚徒。
克里希那穆提這種悖論式的智慧,正是禪宗"無心之境"和”自然無住“思想的現代表述和應用。真正的自由、創造性智慧和潛能的涌現,在于讓行動如溪流般自然流淌,既全情投入又不被任何結果和利益等概念、觀念和情感束縛。
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禪宗思想家——鈴木大拙倡導“無目的的覺知”,即不帶功利心生活,這一概念強調擺脫功利性思維的束縛,回歸生命的本然狀態。
現代社會習慣于以目標為導向,將生活異化為達成結果的工具(如追求財富、地位等)。鈴木批判這種“目的導向”導致人類與真實生命體驗割裂,陷入焦慮與空虛。
功利思維使人活在對未來的投射中,而禪宗強調“此刻即永恒”。
“無目的”并非消極無為,而是摒棄對結果的執著,如旅行或行走時不執著終點,純粹體驗過程本身,過程本身即意義。正如鐘擺的擺動并非是為了抵達左右極點,其意義在擺動本身的韻律中完成。
當人們的熱情沒有原因、徹底超越執著和分別,進入無心之境時,人們將極度專注過程,與行動合一。在這種狀態下,人們不但將更容易進入心流狀態,減少或消除行動過程中的焦慮、獲得更好的結果,而且還可以將行動的過程轉化為創造力提升和精神修煉的過程。
超越刻意與執念,切斷對過去經驗的依賴和對未來結果的執著。才能讓思維純粹聚焦于當下問題,不僅能夠幫助人們打破思維定式,還能激發靈感的自然涌現。
自我是最大的枷鎖,真正的智慧和靈感綻放于打破各種自我局限的“無心”時。
例如,日本劍圣宮本武藏讓心靈保持虛空的狀態,達到“無劍無我”的境界,決戰時直覺便能指引最佳攻擊路徑。歐根·赫里格爾在《箭藝中的禪》中記錄,箭手需以“沒有目的”地放箭,讓創意自然發生,最終弓、箭、靶融為一體。
在藝術創作中,真正的創意往往誕生于放下執念的剎那。當所有的執著被清空時,平凡的場景將升華為永恒的詩意。
神經科學研究表明,大腦默認模式網絡在放松時更活躍,這正是“無心”促進創新的生理基礎。
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好時。開悟和覺醒也出現在主客和好壞順逆等二元對立消融、內心沒有任何的執著,不企圖到達某一種狀態和境界、全然地接納和活在每一個當下時。
對此,鈴木大拙強調:“當你不再尋找開悟時,開悟便會自然發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